4月23日,在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強調,要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政策措施,要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部署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工作。
作為2014年改革領域的重點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要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充分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
提高企業投資自主權,既利於進一步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有利於擴內需、調結構,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還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規範政府管理行為。因此,提高企業自主權成為政府將穩增長與促改革、調結構相結合的一個抓手。
實際上,自去年以來,從大幅取消投資審批事項,儘量縮減投資項目政府核準,到金融、鐵路等領域向民間資本開放,放寬公司註冊資本登記條件……政府對企業投資“多設路標,少設路障”,一批企業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被破除,企業投資自主權正不斷提高。
從最直觀的數據顯示來看:一方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項目的進度神速,去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承諾5年內至少削減567項,到今年兩會,本屆政府用一年時間已經落實了416項,任務完成7成;另一方面,國家工商總局上周公佈的數據顯示,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實施後,市場活力正被激發。3月份全國新登記企業30.95萬戶,同比增長45.8%,其中私營企業增長顯著,新登記29.18萬戶,增長57.6%,註冊資本同比增長1.38倍。
與此同時,市場活力的有效性也正被證實。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企業景氣調查數據,顯示了民營經濟相對活躍與民間投資較快增長的一致性,一季度,民間投資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5個百分點,達到64.8%。
改革的成效斐然,但任務仍未完成。儘管企業投資的自主權與活力正在被激發,但個別地方、部門放權不到位、配合不到位、“明放暗不放”、仲介服務費用高企等問題依然存在。並且,隨著各項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
因此,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繼續下好簡政放權這個“先手棋”。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進一步縮減投資核準範圍,下放核準許可權。這就要求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將企業能夠自主決策的還回去,將地方能夠管好的放下去。具體的工作將包括,在去年修訂的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基礎上,今年再作修訂。對市場競爭充分、企業能自我調節、可以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有效調控的項目,由核準改為備案;對現階段仍需核準的,要明確中央部門和地方的責任。
提高企業投資的自主權、簡政放權並不是要政府做“甩手掌櫃”,在放手建設項目市場前景、經濟效益、資金來源,産品技術方案等企業自主決策的內容的同時,政府更要在建設所涉及到的經濟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甚至包括防止壟斷、重大生産力佈局等社會公共服務方面做好協調與把關。“放”和“管”兩個輪子都轉起來,經濟社會發展才能走得更平穩。
這當中,加快建設和用好全國聯網的項目審批、核準和備案資訊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其線上運作、限時辦結,既可以簡化手續,使政府權力更加公開公正透明,保障企業的公平競爭,也可以資訊公開、資訊共用而引導企業理性投資,避免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
在此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最後著重強調,“我把醜話説在前頭,如果真的發現放權不到位、‘明放暗不放’等問題,就要查處、要曝光!”
多設路標、少設路障,提高企業投資的自主權,就是要為千方百計為民間投資發展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總理的一席話體現了當前政府對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心。而接下來,如何進一步落實促進民間投資政策措施,及時完善細化政策;如何通暢民間投資進入基礎設施、基礎産業和公用事業等領域的渠道,督促地方、部門打出“組合拳”,這將成為中國經濟穩增長和轉型升級的一項重大課題。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