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7月13日公佈了2014/15年度內地本科生招生結果,共錄取307名內地優秀應屆生,其中16人為省市或單科的“狀元級人馬”,年齡最小的僅14歲。另一方面,香港大學去年錄取的遼寧省高考狀元劉丁寧,入學後不足一月便退學返回當地復讀重考,並在今年蟬聯狀元選擇北大,再度引發內地尖子赴港讀書的熱烈討論。隨著內地與香港的不斷融合,內地學霸對港校的取捨間,更多的是源於對港校的深入了解以及對自身規劃的理智考量。
港校的多元化依舊有不小吸引力
今年港大錄取的內地狀元中,上海市理科狀元吳曜辰被理學院新推出的“本科生科研培育計劃”錄取。該計劃由知名教授擔任科研導師,並有機會前往哈佛大學等世界頂級大學的尖端實驗室作科研學術交流。終於如心所願的吳曜辰説,港大支援學生到世界頂尖學府學習研究,機會寶貴,可幫助他實現科研夢。同時他也希望在港大能參加更豐富的活動,拓展視野,培養社交能力。
據了解,港大今年共收到來自內地31個省市超過1萬份入學申請,最終錄取307人,競爭激烈。而2013年港大收到的申請達12513份,創歷年之最。其實港校內地掐尖,細數已有十餘年。港校在招生中也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近年來與北大、清華在頂尖學生的爭奪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在不少內地學子的眼裏,香港的高校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根據一份“你眼中的港校”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內地被調查者有報讀港校的想法,而港校之所以這麼受內地生青睞,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香港“中西文化合璧的環境”。
“我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是被這裡的多元文化和濃厚的學術氣氛所吸引。”去年以高分摘得河北文科狀元桂冠的于瀟説。有分析認為,全球聲譽和國際化教學是香港高校吸引考生的兩大砝碼。此外,學生看重良好的教學環境、優質的資源和師資力量,國際化教學更是為今後申請去國外名牌大學留學奠定基礎。
赴港讀書不如前幾年狂熱
但事情還有另一面。今年雲南省新科理科狀元周權,不但直接放棄了香港大學的面試,更推卻了香港中文大學開出的66萬港元獎學金的優厚條件;總分僅低周權1分的雲南高考榜眼朱睿宇也放棄赴港升學,選擇入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類專業。
梳理今年港校在江蘇的招生錄取進展同樣可以發現,江蘇考生對赴港讀書的熱情正在下滑。例如,報考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和理工大學的人數分別減少了10%至15%。在提前批次,香港中文大學全額獎學金類別和香港城市大學沒有招滿,分數也較往年有所下滑。無獨有偶,今年上海被香港高校錄取的高考考生為89人,已連續3年下降。以往供不應求的錄取名額,今年在少數學校甚至出現空缺。
香港城市大學相關招生人員表示,高考考生人數在逐年下降,且內地學生對清華北大有崇拜心理。此外,香港高校收費高,即使給予內地學生部分獎學金或是津貼,學生家庭還是要承擔大筆開銷。因此不能簡單地推斷港校在內地招生“遇冷”。
選擇“留守”內地的多重理由
有人願赴香江,有人樂奔京城,各各又是為什麼呢?
周權説,之前留意到遼寧狀元棄港大重讀的新聞,認為狀元能考高分但未必都能適應香港的學習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也擔心會因地域等方面的差異帶來赴港學習的困難和問題。在不少內地尖子及其家長的眼裏,全英語教學、粵語的廣泛使用以及不同於內地的社會文化環境,帶來的挑戰都不小。
小朱是香港大學文學院本科二年級學生,來自江蘇南京。香港于她而言,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別,“有點像半個留學”。她所在的“青年文學獎協會”一共有9個人,其中7個是香港學生,2個是內地生。在平時的交流中,她發現兩地的觀念和文化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説小朱認為自己參加的是一個文學社團,在選擇同學來稿的時候應該偏重於文學性和學術性。但香港的同學更喜歡口語化、輕鬆活潑一點的文章,他們希望有更多讀者能夠看懂。
這種差異僅僅是冰山一角。分析認為,赴港讀書不如前幾年狂熱,另一個原因與部分港人對待內地人的態度有關。雲南文科狀元趙浩宇表示,“港人態度”是影響其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説,通過近年來在香港發生的導遊辱罵內地遊客、內地小孩在港當街小便等事件,能看出部分香港人對內地的不友好態度,所以自己不得不考慮,在香港生活、人脈、社交方面會不如在內地舒服。同時,考生和家長在高校選擇上趨於理性,不再只是看重學校排名,而是注重綜合規劃。
有內地資深教育人士直言,港校最大的吸引力是其國際化,但近幾年內地高校國際化優勢日趨明顯,成為吸引尖子生入讀的一大原因,去了北大清華一樣會有出國交流的機會。趙浩宇也認為,現在內地生到國外進修有很多渠道,這使得香港的“跳板”作用不再那麼明顯。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