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來,看透了乳業起伏的山東奶業協會會長張志民馬不停蹄。先是對山東省內各地奶農生存現狀進行調研,然後又到全國各地參加行業研討會,這兩天則不斷接受媒體採訪,為奶農和中國乳業呼籲。
“2014年全年進口乳粉約110萬噸,比2013年的85萬噸增加了25噸左右,對於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説,這部分有影響,但不至於把國內市場搞亂。”張志民在給《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來的調研報告中稱,“這次事件充分暴露了國內乳業的深層次矛盾,即兩個方面的‘失聯’:一是乳企和奶農兩張皮,長期以來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二是乳製品生産、加工和消費環節失聯,於是造成喝不起、賣不動和倒奶同時存在的怪象。”
應構建産業鏈利益共同體
1月14日,一位山東膠東半島的奶農張勇(化名)向本報記者抱怨道:從事奶牛養殖7年了,也有過艱難的時候,但當時飼料成本是如今的1/3,一年下來還有利可圖。“但如今要承受不斷上漲的養殖成本壓力,同時生鮮奶收購價還一落再落。”
“剛接到通知,每公斤又下調0.15元。”講到這裡,他長嘆了一口氣,“唉,沒辦法,走一步算一步吧。”
另有一家奶牛場負責人介紹,他的奶牛場每天産奶3.7噸,乳企只收3噸,其餘700公斤只能以2.5元/公斤的價格處理掉。“現在也不敢給奶牛吃好草好料了,多産奶反而成為頭疼事了。”該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
張志民根據調研發現,乳業鏈條存在三種情況:現代牧業、中國聖牧等自産自銷模式;東營勝大奶牛場等中小規模奶牛場直接興辦“鮮奶吧”的産銷一體模式;奶農單純與乳企簽訂購銷協議的兩張皮模式。
他認為,第三種模式的奶農是此次受損最嚴重的群體,購銷協議上規定價格“隨行就市”,話語權完全掌握在乳企手中,加上租地、用工、上設備和能源環保等成本增加,奶農利潤和生存空間進一步遭受擠壓。
關於這一點,龍丹乳業總經理高扶良向本報記者稱:“從目前的混亂局面來看,單獨從奶源或消費市場去採取措施,都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現在需要系統性地,從完善産業鏈的角度去開藥方。”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