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沈靜文)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到今天,新版《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在我國實施已滿兩個月。在此前實施14年的舊版《條例》的基礎上,新版《條例》引入了分級分類、按産品風險等級實施寬嚴有別監管的原則,並增設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再評價、召回等制度,一經發佈即被寄予厚望。
但行業痼疾絕非一個《條例》、兩個月時間所能破解。在法律法規日趨嚴密的今天,醫療器械行業仍是硝煙瀰漫——對外,是高端醫療器械與進口産品的訂單之爭;對內,低端醫療器械生産企業的混戰可謂白熱化。中國之聲特別策劃《醫療器械市場亂象調查》今天播出上集:《國貨的世界大戰》。
瀋陽軍區總醫院放射診斷科副主任朱洪峰的每一個工作日都在這個不算寬敞的機房裏度過。一進門,左右兩邊都是巨大的玻璃幕墻,隔著玻璃,各有一台CT機轟鳴勞作。在這家年門診量60多萬人次的大型三甲醫院,CT機從來都是加班加點地運轉。
朱洪峰:我們科室使用的CT,院本部這邊兒,現在運作的是4台。
記者:裏面有幾臺是國産的?
朱洪峰:三台是進口的,一台是國産的。
國産與進口CT設備1:3的比例看起來相當樂觀,但現實情況是,瀋陽軍區總醫院之所以能在高端設備中選擇國産品牌,相當程度上得益於與高校的産學研合作。在全國,從三甲醫院到二級醫院,國産CT、核磁共振設備的佔比要遠遠低於四分之一。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會長趙毅新:
趙毅新:高端醫療設備市場依然被發達國家壟斷,目前,市場上的高檔産品,如CT、磁共振等高端醫學影像産品還是來自於美國、德國、日本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
而據國家食藥監管總局醫療器械監管司司長童敏的估計,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國産、進口設備之比大約是1比9。
童敏:我們現在的醫院,大型設備,高值耗材,基本上90%以上是進口的。
旁觀者感嘆的是“國貨當自強”,而在行業內部,更多人不滿的是這場競爭中國貨的先天不足。一家血液透析設備生産商負責人説起醫院採購中對進口設備的明顯傾向,義憤填膺。
企業負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購法》第10條規定,政府採購應當採購本國貨物,只有當國內沒有,或者不能滿足要求時,方可買進口。買進口需要審批和審查,引發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在我們國內招投標的時候,幾乎百分百都寫“原裝進口”,如果經過你質疑,他就改頭換面,照著進口品牌量身訂做,特別是按照日本的或者德國的品牌,量身訂做。這是違反政府採購法,也違反招投標法第18條,採購單位不得以歧視性規定限制潛在投標人進入採購市場。這裡面兩個法都違反了,但質疑、投訴都沒有用!
對市場的悲觀不是個案。財經評論員、華創證券投資顧問林奇表示,《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實施兩個月來,本意在規範市場、保護國內企業的新政顯然被市場解讀為利空。在A股場,投資者對醫療器械企業的疑慮一覽無余。
林奇:整個醫療器械板塊是以調整為主,調整幅度不是太大,6月份到現在,平均調整了10%到20%左右。後邊肯定還會出相應的扶持政策,也是想扶持一些國産的醫療器械公司。
既然國家有相應規定,為什麼醫院還是想盡辦法也要引進進口品牌呢?國産醫療器械不受青睞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未來出路又在哪呢?
這場採購的鬥爭中,大多數國內醫療器械生産企業與醫院已不僅僅是甲乙方的關係,更多時候雙方的鬥爭要遠多於合作。從醫院角度出發,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採購負責人康麗萍坦言,大型醫院設備採購的確基本不會選國産設備,主要還是對國貨的技術不放心。
康麗萍:從大型醫院設備上來講,高端的比如GE、西門子、飛利浦、東芝這些都有,從周邊大型醫院選擇來看比較少選擇國産的。技術水準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醫學影像診斷是以圖像清晰度還原度,越清晰對我們診斷來説越完備,CT叫做電腦斷層掃描,在單位橫斷面上切多少層,東芝的技術到了640層。國産的設備一直進展不是太大,研發這一塊我沒有發言權,但是拿到手裏的東西橫向比較看精密度會差一點。
[page title= subtitle=]
國産醫療器械在技術水準上落後於進口設備嗎?這是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總裁江根苗在各種場合回應最多的問題之一。1997年,我國首臺國産CT在東軟誕生,江根苗將“出口美國”作為東軟CT設備品質的佐證。
江根苗:我們從99年開始通過相關認證,比如2000年,CT通過歐洲CE認證,2002年通過FDA認證,2003年,我們的首臺螺旋CT、核磁共振出口美國。
作為東軟CT的實際使用者,瀋陽軍區總醫院放射診斷科主任楊本強坦言,“進口比國産好”實際上是一種迷信。
楊本強:採購高端進口設備主要是大醫院,他有科研和教學的需求。
記者:日常使用呢?
楊本強:日常使用,目前64排CT是主流的,性價比也是最好的。我覺得國産設備現在很好,臨床使用的效果、性價比、售後服務等等,非常好。
但願意作出這樣表態和嘗試的三甲醫院鳳毛麟角。6月初,國家衛計委下發文件指出,目前公立醫院規模過快擴張,存在競相購置大型設備的問題,提高了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要求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大型醫用設備配置,逐步提高國産醫用設備配置水準。
不過,衛計委的説法僅具有指導意義,沒有強制性。除了極個別的龍頭企業,大多數國內高端醫療設備生産企業仍在這場與進口設備的不公平遊戲中,竭力拼搏。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