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業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它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主體,是農業産業化的關鍵。然而,大多農業龍頭企業利稅低、財政貢獻小,處於被遺忘的角落,融資難、負擔重,不少企業生存不易、做強更難。
扶持産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當前農業龍頭企業面臨哪些困境,需要怎樣的政策扶持,記者透過“稻強米弱”現象探尋答案。
稻穀收購價走強,大米市場價疲軟,“稻強米弱”現象讓不少糧食加工企業陷入困境。長此以往,將影響整個行業健康發展,影響産業鏈上千家萬戶農民利益
糧企的危機
進口大米低價衝擊,全省28%的大米加工企業關停
鄱陽湖畔的稻穗吐出金黃。開鐮在即,而大米加工企業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南昌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有100多萬畝耕地,120多家糧食加工企業,其中日加工200噸以上的規模企業70多家。“全縣糧食加工企業數量在全國是數一數二的,但眼下不少企業正面臨生存危機。”南昌縣糧食局行業指導科科長鄧洪文説。
據悉,進口大米到岸價僅1.6元/斤左右,而國産大米賣到2元/斤。在南昌地區,50%的小型大米加工企業出現關停。
不只是小企業,大企業一樣舉步維艱。作為江西省龍頭企業,南昌縣昌碧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成坦言,市場價格下滑導致庫存成本高,企業利潤一直被壓縮。“現在加工越多,虧得越多,行業整體不景氣,今年公司的産能已經從5萬噸縮減到3萬噸。”
“原來是談糧起舞,如今是談糧色變。”記者在萬年縣、余幹縣等地採訪,不少大米加工企業老闆都同樣擔心。
培榮米業位於萬年縣清雲鎮,年加工4萬噸大米,原來日子過得滋潤,最近卻走起下坡路。公司董事長平其兵説:“以前全縣12個鄉鎮基本都有大米加工廠,現在只剩下我一家在挺著。”因為沒有倉容,存不了糧,收購期一過,公司就停産了,生産線大部分時間閒著。
業內人士介紹,為了降低成本,有的企業採購進口大米,然後再與國産大米摻兌後銷售,畢竟“一個便宜三個愛”。
江西省糧食局的一份調研報告表明,去年全省有38家大米加工企業登出,有252家大米加工企業停産,接近總數的28%。在關停企業中,日加工100噸以下的企業超過80%。
省糧食局行業指導處副處長陳豐科分析,江西大米屬於秈米,主要銷往南方市場。進口米以價格優勢佔領國內市場,再加上原糧收購價格維持高位,大米加工企業普遍感覺壓力增大,特別是一些小企業,資金鏈薄弱,抗風險能力差,紛紛關停。
倒挂的價格
谷價走強、米價疲軟,100斤稻穀只能賺3元,純利潤不到1%
“一斤穀子六兩米”,米價市場疲軟,而稻穀價格強勁,“稻強米弱”現象讓許多企業日子更加艱難。洪穗米業是一家省級龍頭企業,公司負責人劉新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10月份稻穀收購價每百斤135元,到現在庫存10個月,算上利息,再加上工資、電費、運費等,每百斤稻穀的成本達155元,按每斤大米2.2元的市場價算,100斤稻穀只能賺3元。
“去年公司銷售額1.2億元,但純利潤不到1%,而每天企業開門就要錢,銀行一年利息500萬元,員工工資一年250萬元……平均一天開銷達2.5萬元。”像大多數企業一樣,劉新文下一步打算壓縮産能,空置的倉庫用於出租,這是眼下降低風險的無奈之舉。
利潤越來越薄,小企業更無所適從。神農源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中山説,去年稻穀托市收購價1.35元,陳糧拍賣價格1元,按成本折算,每斤大米要賣2.25元才不虧損,小企業沒品牌,銷售渠道單一,每斤能賣到2元算不錯了,根本不賺錢。
行業不景氣,銀行還不給力,資金問題突出。“原來是銀行找我放貸,現在得去求銀行貸款,還要交保證金,這讓企業難以負擔。”劉新文説,因為規模大,去年企業貸款超過3000萬元。
為何出現“稻強米弱”現象?陳豐科分析,從外部看是進口大米低價衝擊。從內部看主要還是加工企業散、小、亂,本地加工水準不高。全省大米加工企業有1200多家,平均産能利用率不到45%。2010年國家設定政策性糧食拍賣的産能門檻,許多企業為獲得拍賣資格,盲目擴大産能,爭搶糧源,破壞了市場秩序,加劇了這種現象。
還有一個因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農資價格上漲,種植成本同比提高。為保護糧農利益,近年來國家稻穀托市收購價不斷提高。
陳豐科認為,對於大米加工行業而言,産業洗牌是一種必然趨勢。
稻農的擔憂
民營企業收糧超過一半,加工企業一旦出問題,好稻穀也難賣好價錢
加工企業陷入困境,稻農的感受如何?
萬年縣上坊鄉高墩村種糧大戶黃仁相説:“稻穀價格有政府托市,米價和我關係不大。”今年他種了339畝水田,主要賣給國有糧庫。
然而,大多散戶卻是另外的感受。上坊鄉副鄉長蔣德才介紹,全鄉有2.5萬畝水稻,40個大戶大致承包了4000畝,大部分還是散戶種。到高峰期時賣糧要排一個星期的隊,租一輛車一天要200元,加上扣水、扣雜厲害,散戶們一般選擇賣給小的糧食企業或者經紀人,“加工企業直接關係賣糧收益。”不少稻農這樣説。
當了多年糧食經紀人,余幹縣東塘鄉富裕村的何鬥彩講起大米來頭頭是道,萬年素有“貢米之鄉”之稱,年産優質稻10萬多噸,與萬年毗鄰的鄱陽、余幹、樂平、余江優質稻面積有150萬畝,産量達75萬噸。“這些地方我都去過,余幹80%的稻穀都是賣給南昌的加工企業,農戶賒給糧販,糧販賒給企業,很少現金交易。”他介紹説。
今年2月的一場官司,讓何鬥彩寒了心。“一家加工企業無法結清欠款,現在還欠300萬元,我們6個合夥人虧了80多萬。”不敢再做大米,他改行幹起養殖業。
初步統計,民營企業收購糧食的比例已經超過半壁江山,他們對農民的影響越來越大。
米價長期低迷,“稻強”也會缺少基礎,影響農民收益。南昌縣涇口鄉小蓮村陶華平説,鄉里一家企業欠他1萬多元糧款,兩年多都沒結清,像他這樣的在全村有二三十戶,多的欠款近4萬元。“今年種了30多畝水稻,還在糾結到底賣給誰。”
記者調研發現,隨著機械化水準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自己種田。一個五六十歲的老人,在家種10畝水稻沒有問題,涇口鄉小蓮村種糧大戶陶成標算過一筆賬:一畝早稻産量500公斤,晚稻能産600公斤左右,早稻價格1.3元/斤,晚稻1.4—1.5元/斤,除去種子、化肥、農藥、機收等開銷,一畝地年收入在2200—2400元。
“很多企業用收購來的糧食做抵押,貸款添設備,上規模,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流動資金。如今銀行收緊貸款,企業的資金鏈難免不出問題。”陶成標擔心,越來越多的加工企業出問題,今後好稻穀能不能賣上好價錢,好日子能不能持續?
政府該做什麼
扶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幫助農民降低種糧成本
凡事總有例外。萬年縣一些糧食加工企業並不慌張,關鍵是因為有龍頭企業萬年貢米帶動。從5萬元投身稻米加工,到年銷售收入過22億元,萬年貢米集團董事長蔡陽厚認為,大米加工企業生存之道是:渠道、品牌、原料支撐。
萬年縣大米加工企業從過去28家,整合到現在的13家,基本上都與萬年貢米有業務往來。“加工廠是第一車間,農民兄弟是最可靠的朋友。”蔡陽厚説,他們和農民簽訂合同,集團提供種子、技術,按每公斤高於市場價0.2元收購;他們把3000畝野生優質稻深加工成高端大米,每斤售價超過100元。
“倉容是加工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不少大米企業負責人認為,在政策方面,農業企業得到的扶持太少。余幹禾豐米業負責人雷志林認為,糧食加工企業稅收少,投入大,利潤薄,想貸款也貸不到。
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出臺政策,對加工企業予以扶持。從長遠來看,要引導大米加工企業通過收購、兼併等模式整合資源,使企業做大做強。另外,打通當前糧食流通受阻的通道,可採用補貼銷售、補貼加工企業等辦法,加大銷售力度,破解庫存積壓難題。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鋒認為,“稻強米弱”現象必須引起重視,應加大科技興糧力度,創新經營方式,不能光盯著大戶,更要重視普通農戶,把種糧成本降下來,農民種糧效益提高了,“稻強米弱”現象才能逐步改變。
萬年縣委書記張愛平認為,縣域經濟既需要頂天立地的龍頭企業,也需要鋪天蓋地的小微企業,在用地、稅收、金融方面為它們提供精細服務,可以解決就業、穩定市場。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