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南京開發商數據造假“吹熱”樓市 忽悠買房人上當

2014-05-28 10: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南京5月28日電 (蘇欣)經歷了23個月的房價連漲後,南京樓市連續了較長時間的“虛火”終於降溫了。不過,前一段時間一些開發商刻意製造出的南京樓市“供不應求”虛假繁榮的伎倆,也日漸露出了馬腳。

  眾所週知,南京的不少開發商推出新盤後,對外宣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號稱其所謂的“去化率”是如何的高,從“熱銷八九成”到“售罄”,怎樣能讓買房人恐慌,就怎樣做宣傳。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一位細心的網友對南京68家樓盤進行了調查,竟發現多數樓盤實則銷售不足五成,有些“蝸牛盤”銷量還不足兩成。這和開發商平時所宣傳的高去化率大相徑庭。可見,開放商的虛假宣傳對燃起南京樓市的虛火“功不可沒”。而購房者盲目跟風輕信傳言購房,在樓價下跌後損失慘重,卻索償無門,只能“後果自負”。

  南京開發商“虛假宣傳”現象氾濫

  南京多家開放商為了“製造熱銷景象”,紛紛誇大銷售成績,誤導消費者以為銷售火爆,房價會持續上漲,再不買房就會踏空。對於目前南京樓市存在的較為嚴重的資訊不對稱現象,江蘇省房地産經濟學會副秘書長杜慶江表示,“不少樓盤宣稱熱銷,都是炒作,其實是人為營造熱銷假像。有的樓盤會召集公司員工去現場造勢,甚至叫員工虛假認購,然後再退房,還有的會雇群眾演員當托。”

  為了揭開南京今春房地産市場的銷售狀況的真相,一位網友通過“網上房地産”數據對南京68家樓盤銷售狀況進行了統計,發表了一篇《南京樓市真那麼熱銷?我來告訴你真相!》的“神帖”,引發眾多網友、多家媒體的關注和熱議。統計結果顯示,南京“金三銀四”共推1.7萬多套房子,賣了1.1萬套左右,成交比例才六成多。其中38家樓盤的銷售比例不足五成,招商雍華府、陽光帝景、竹山華庭、和府奧園等“蝸牛盤”成交比例不足兩成。該網友得出的結論是“樓盤賣不動了,這就是今年的金三銀四”。

  經過調查核實發現,該網友提供的統計結果基本屬實。可見,南京樓市實際銷售狀況與許多開發商聲稱的“去化率八九成”相比,存在較大出入,開放商存在虛假宣傳欺騙買房人的嫌疑。

  開發商玩弄文字遊戲否認“虛假宣傳”

  可是,多數開發商卻並不承認自己虛報或誇大了銷售數據,有的稱“網上房地産”的數據有滯後性,有的説自己沒有來得及將認購數據上傳官網。對此,南京市住房與城鄉建設委員會工作人員回應説,政府部門一直都要求開發商及時上傳認購和成交數據,與銷售情況保持一致。如因太忙不能及時上傳,允許滯後一兩天,不至於出現如此大的數據出入。

  也有開發商稱,自己宣傳的“八、九成”是整個項目開盤以來的總銷量,而非特指今年3、4月開售的個別單元樓的銷售狀況。對於此種玩弄文字遊戲糊弄消費者的做法,大多市民表示不能接受。

  購房者損失慘重但索償困難

  購房者由於普遍存在買漲不買跌、一擁而上的心理,加上對於房産市場狀況缺乏理性專業的分析和數據調查,容易輕信開放商的虛假宣傳而盲目購房。同時,南京購房者對於房市去泡沫化毫無心理準備,一旦房價下跌,購房者損失慘重,甚至採用暴力手段“維權”。

  對於購房者是否有權向虛假宣傳的開放商索償,江蘇聖典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表示,想要以此為由進行索償或者退房的難度相當大。“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可以變更或者撤銷,但是對於‘重大誤解’的界定並不明確。消費者難以證明商家的‘虛假宣傳’是誘導自己購房的決定性因素,因為購房還是一個綜合性的考量。”唐迎鸞同時表示,打擊虛假宣傳需要政府部門的監管,也要求消費者在購房時更多地考慮自己的實際需求,客觀分析價格走向,而非盲目聽信開發商的花言巧語。

  對房市虛假宣傳,政府部門該出手時要出手

  在購房者房市資訊不對稱和缺乏具體制度保障的背景下,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對於虛假宣傳的監管和查處就顯得尤為重要。據了解,近日,南京市住房與城鄉建設委員會對於南京六合、浦口、河西陸續出現的營造熱銷氣氛,虛報熱銷數據的樓盤勒令整改。南京市住建委的工作人員指出,現在很多開發商都在銷售數據上“吹牛”,人為製造熱銷假像,但只要購房者登錄南京“網上房地産”一查該樓盤的銷售數據,就能知道它的真實銷售數據。南京市住建委也將全力保護購房者的知情權,歡迎購房者舉報投訴,一起抵制開發商虛報銷售數據的行為。(完)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