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張洹《榮榮的東村》:重返中國實驗藝術的源頭

時間:2014年02月21日 13:14 來源:長江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張洹《12平方米》,攝影:榮榮。

  在北京東三環和東四環之間,曾經有一座名叫大山莊的破舊村子。它的另一個名字叫“東村”,在1990年代初還是一片沒有開發的郊區。直到一群掙紮在貧困線上的藝術家和音樂人的到來,把這個破敗村莊當作了自己的家園,這裡意外地變成了中國當代實驗藝術史上一個曾經充滿創造力的地點。

  今天還活躍在中國乃至國際藝術界的他們,張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馬六明、榮榮等等,組成了一個前衛藝術的核心群體——“東村藝術家”。他們以行為演出和攝影的方式,給中國實驗藝術界帶來了直接衝擊。《為魚塘增高水位》《為無名山增高一米》《12平方米》《原音》等中國實驗藝術的經典作品即誕生於此。

  儘管在1994年6月以後東村不復存在,東村藝術家群體被迫解散,這段歷史也不曾被人遺忘。更有評論家稱,中國的行為藝術走向國際,為世界藝術界所關注,始於東村。藝術史家巫鴻新作《榮榮的東村:中國實驗藝術的瞬間》近日由世紀文景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策劃出版,帶領讀者重返中國實驗藝術源頭現場。

  巫鴻最初計劃撰寫一部“東村史”,然而對藝術家的訪問,卻與其希望寫一段“客觀歷史”的意圖産生了衝突,特別是,他感到每個東村藝術家對於中國實驗藝術源頭的一些重大事件常常有著相當不同的記憶和表述,猶如黑澤明的《羅生門》。經過重新思索和佈局,他在書中最終以攝影藝術家榮榮的鏡頭、日記與書信,串起北京東村藝術家群體在中國實驗藝術黃金時代的創作與生活的故事。巫鴻發現,這些個人化的微觀歷史的差異與疊壓,恰恰展現出這段時期中國實驗藝術的豐富與多樣性。而這也正是該書名《榮榮的東村》的由來。

  榮榮,原名盧志榮,1992年從福建來到北京,帶著一架新買的相機,1993年初搬進了東村,用鏡頭記錄了東村群體的各個側面——藝術家和音樂家,他們的生活環境,尤其是他們的行為藝術。在這本書中,榮榮既是東村和他的藝術家居民的影像記錄者,也通過文字對這些實驗藝術活動的背景與參與藝術家的心理進行了原生態的敘述。

  書中包括了三組攝影作品:1993—1994年原生態環境中的東村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東村藝術家群體被迫解散後,1994—1998年繼續的行為藝術項目;以及榮榮從“東村”到以後日子裏的自攝像。在巫鴻看來,這份影像檔案關乎一個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包括他的美夢、幻想、激奮、焦慮,同一段集體的歷史之間微妙的交互影響。記者盧歡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