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人的播遷史,幾乎就是一部華夏民族的遷移史。從祖地向四週播散,到向東南西北拓展至全國各地,這其中既有民眾自發躲避災禍,又有朝廷強制性移民。從濮陽到三晉、清河,再到整個中國,縱觀整個播遷史,次數最多、人口最眾、持續時間最長的,還是南遷。
記者 李笑凡 郭清媛
先秦
連年水患,避走西遷
一個家族在一片土地上繁衍幾代後,人口的增多,會迫使他們走出故地,去尋找新的家園。
張姓氏族最早活動在古清河流域,也就是如今的濮陽一帶。根據考察,他們第一次大搬家,應該是在大禹治水時期。
大禹的父親鯀治水9年,沒把水治好,被舜殺于羽山。大禹治水13年,終於平息了水患。
前前後後20餘年的時間,水災迫使堯、舜把都城遷到今山西境內。而張姓始祖揮的後代,也因避災而遷往他鄉。因為查不到史書記載,此次播遷很多細節我們不得而知。
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夫叫解張,驍勇善戰,在晉齊戰爭中,被箭射中,血染戰車,仍堅持在前線指揮,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被晉國君主封為張侯,他的子孫後來也就以張為姓。這是由其他姓氏改姓張的一個最早的例子。
隨著韓趙魏三家分晉,張氏子孫從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出發,從黃河到長江,開始探索新的家園。
漢唐
族群南遷,開疆拓土
兩漢時期,張姓先民有兩次大的遷徙。第一次開始於西漢末年王莽當政建立新王朝時,張姓族人紛紛南下,過長江,到達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甚至越南,各成桑梓。第二次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張姓族人大批向西北遷徙。
至於魏晉,因北方戰亂、少數民族遷入中原,張姓繼續往西北、南方、東南發展。高昌(新疆吐魯番縣東南)、樓蘭(新疆羅布泊)的張氏,大多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遷過去的,其子孫至今還在西北大地生活。
很快,中國歷史上迎來了規模空前的人口南遷。張姓族人同其他姓氏居民一道,背井離鄉,躲避戰火。
説到這裡,就不能不提張良的後代了。在唐代,張良的21世孫張君政移居曲江(今廣東韶關),很快開枝散葉,他的曾孫,就是玄宗時期有名的宰相張九齡。曲江張氏人口眾多,大多後來散居廣東,嶺南張氏,一時為盛。
明清
出海謀生,遠征南洋
明清時期,國家統一,社會也相對安定。移民往往是有計劃的:朝廷會將人口密集處的百姓,遷到人少地多的區域。明嘉靖年間,張浚等人修著《張氏統宗世譜·張氏古今遷居地理圖》,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在全國1194個縣中,有1113個居住著張氏子孫。
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明朝中後期,國人大量去南洋謀生;後來,鄭成功又率領東南沿海居民趕走荷蘭殖民者,與臺灣當地人共同開發臺灣。這一切,讓包括張姓人在內的很多中國人,看到了南渡的生機。他們冒險出海,歷經坎坷,終於在東南亞多個國家和地區站穩了腳跟。
如今,大批張姓港澳臺同胞以及東南亞國家的華人華僑,都回到祖地濮陽尋根問祖。
天下張姓
人口總數
我國張姓人口約9000萬,僅次於李姓、王姓,為中國第三大姓,約佔全國人口的7.07%。
人口分佈
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其次分佈于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約十分之一,為目前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重要分支
首望三晉
自揮公得姓後,正史上出現的張姓第一人名叫張仲,他在西周時輔佐周宣王,內修德政,外禦強敵,使周王朝達到“宣王中興”。張仲後代“世仕晉”,名人輩出,張家成晉地顯貴。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張姓一直為三晉公族。晉地成為張氏族群自揮公得姓後第一個強大群體的興起地,秦漢後興起的郡望多源於三晉張氏,故三晉為張姓首望。
代表人物:漢留侯張良
名望清河
清河(郡)縣位於古清河中下游,今屬河北省邯鄲地區。該郡望興起于漢代,全盛于唐。
張良長孫張典,漢文帝時任清河太守,後封清河郡公,子孫世襲。於是,張典首遷地——清河郡裏仁鄉的張姓,成郡中第一大族。唐代以後,有關姓氏的專著裏,涉及張姓郡望的,都把清河郡排在眾望之首。
代表人物:唐高宗時宰相張文瓘
明日看點
作為全國第三大姓的張姓,出過哪些名人?傳説中,老天爺和閻王爺都姓張,這是怎麼回事?
請繼續關註明天河南商報《我從哪來》系列報道。
本版顧問:世界張氏總會副會長張宏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