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畝苦瓜已經收穫,1畝絲瓜只剩下最後一點;水田裏20多只灰鴨在嬉戲,庭院裏40多只家雞在覓食;危房改造過的新房簇新而亮堂。這是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龍溪村貧困戶馮學農的家,刻畫著一家人的勤勞,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馮學農一家三代,87歲的老父親,年過五旬的馮家夫婦,還有兩個兒子,家庭貧困,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脫貧之路。如今,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們家祖孫三代一起努力,蓋起瓜菜大棚,種起了包種包銷專供海口“菜籃子”的葉菜,脫貧的信心越來越足。
“政府的扶持幫了我們家的大忙!”已是下午5點多,夕陽挂在天邊,馮學農依然握緊鋤頭在田間忙活:“把地裏雜草鋤掉,我們準備種第二季絲瓜。政府為我們搭的這麼好的大棚,不充分利用對不起人。”
政府搭好的大棚一共3畝,是今年政府出資1.2萬元為他家搭建的。今年馮家已經在這個新建大棚裏收穫了一造苦瓜、一造絲瓜,苦瓜收了4000多斤,絲瓜收了5000多斤,光這兩項的毛收入就達到1萬多元。馮家種瓜菜五六年了,今年的産量和收入最高,這多虧了新的大棚。
“以前種菜很麻煩,一年要搭建一次大棚。”馮學農説,以前馮家都是用竹子搭建大棚,一年要換一次,竹子自己砍,還要買網絲,每年的成本都要1000多元,而且抗風性和耐久性還比較差。今年政府幫助建設水泥柱大棚,結實耐用,水泥柱可以用上十年八年都不會壞,鐵絲兩年才換一次。“既省力又省錢。以前總想建水泥柱大棚,就是攢不到這麼多本錢。”
馮家一家5口人都很勤勞,老父親是最好的榜樣。採訪快結束時已是6點多,天黑了一半,老父親才挑著一擔竹畚箕回家,畚箕裏放著幾斤小酸桔。原來他剛剛採摘小酸桔回家。老父親閒不住,每天早上6點起床,吃過飯就去幹工,常常要到傍晚才回家。
雖然如此,但馮家還是很貧困。原因在於馮學農的小兒子學習成績很好,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太大學,每年的學雜費要兩三萬元。可是全家種瓜菜才收入1萬多元,馮學農的大兒子馮松出去打散工,一年收入最多一兩萬元。掌握了初級電工和廚師技藝的馮松,至今未婚。“家裏沒錢,以前住的還是危房,誰願意嫁給我呢?”馮松故作輕鬆地説。
如今,沒有新房的苦惱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政府出資6.1萬元,馮家自籌資金6萬元,今年建成了一棟90平方米、四室一廳的漂亮新居。這讓馮松對未來的幸福生活充滿了希望。
“過去不敢种太多,夠吃就成。因為沒有技術,怕種不好;種好了又怕沒有銷路。”馮學農興奮地説,過去從來沒有較大面積種植葉菜的馮家,剛剛種下了1畝上海青和小白菜。
大致坡鎮委書記劉娜解釋説,這是因為鎮上為了推廣葉菜種植,在助力海口菜籃子工程建設的同時推動精準扶貧,已經舉辦了三期瓜菜種植技術培訓。馮學農和妻子期期不落地聽完了,收穫很大,也讓他們有了種好大面積葉菜的信心。“現在我們已經和海口市菜籃子集團談好,貧困戶種植的葉菜都將按照市場價進行保底收購。”劉娜説。
看到政府對貧困戶的支援力度越來越大,馮家對脫貧致富的信心也越來越足,他們希望進一步擴大苦瓜和絲瓜種植面積。
“馮家已經提出申請,我們準備籌資為他家再搭建兩三畝水泥柱大棚。”大致坡鎮委副書記林芳武説。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