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全市糧食産量連續五年穩定在36億斤以上,在糧食産量保持穩定的基礎上,以人參、林蛙、山葡萄、中藥材、食用菌為主的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強勁,我市山葡萄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已成為中國優質山葡萄的核心産區,今年,預計特産業實現産值380億元。人參産業的發展一直位於全省領先位次,“長白山品牌”人參原料基地和品牌産品數量分別達到50個和62個,均列全省第一位,特色農業已初具規模。有效使用“三品一標”認證證書的産品達到153個,全市農産品加工企業達到910戶,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到10戶,佔全省總數的五分之一,數量位列全省第二,綠色食品産業和農産品加工業發展勢頭迅猛。
打造新農村示範區改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
土生土長的東昌區金廠鎮上龍頭村村民鄭玉琴,切實感受著村裏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裏再也沒有過不去的河和走不了的路了。今年免費給我家做了外墻保溫和室內廁所改造,以前種玉米,現在把土地流轉出去種人參。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五年來,我市先後建設省級示範村230個、省級重點村63個,爭取省補項目406項,省級資金0.85億元;全市行政村累計完成新農村建設項目2萬個,完成投資400余億元,建成水泥路2008公里、邊溝1466公里、圍墻264萬米;種植綠化樹2719萬棵,綠化總里程數達2826公里,50%以上的村達到先進村標準,30%的村達到標兵村標準,10個村達到標桿村標準。我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大,使農民生産生活環境得到全面改觀。
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推動農業科技快速發展
東昌區金廠鎮夾皮村一組村民魏忠學從科技興農中得到了實惠,“之前收玉米都是人工掰棒、割秸稈,一人一天最多能收一畝地。聽説國家有農機補貼政策後,便花了6.1萬元買了臺玉米收割機,政府補貼了2萬元。今年給村裏其他人收了100畝地,賺了1.5萬元。不僅省時省工,而且收益也非常可觀。”魏忠學高興地説。
通化市山區特色農機化建設不斷強化,2016年農機總動力達到168萬千瓦,比2011年增加31.5萬千瓦,年均遞增4.3%。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準達到62%,比2011年增加26.5%,年均遞增4.8%。累計爭取和落實購機補貼資金3.1億元,惠及農民2.5萬戶,帶動農民投資4.5億元購置機械3.3萬台(套),規範引導發展農機作業服務組織480個,比2011年增加267個。農業科技的增産作用顯著增強,每年推廣農業新技術30項左右,重大糧食增産技術推廣面積達到2549萬畝次。
提升農業産業化水準強化輻射帶動功能樂淘淘菌業有限公司經理雷永君説:“幾年來,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無論在技術上還是産量上都有了大幅提升,同時帶動生産基地附近的農民收入提高了一大截,菌棒也從20萬棒發展到1500萬棒,一個菌棒從原來産出1斤香菇到現在的2斤以上。銷售渠道也從原來附近的農貿市場擴展到廣州、深圳等地,坐在家裏就能把香菇賣了。”近年來,通化市農産品加工業快速發展,2016年全市農産品加工企業發展到910戶,比2011年增加35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9戶、省級53戶,位居全省前列。2012年以來,累計為龍頭企業爭取專項補助資金8000萬元,佔全省的20%以上。累計實施産業化超千萬元重點項目100個,完成投資28億元。農産品加工和帶動能力大幅躍升,2016年,預計農産品加工量將達到222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50億元,比2011年末分別增長10.5%、120%。帶動生産基地370萬畝,比2011年末增加85萬畝,農戶22.2萬戶,佔全市農戶總數的66.9%,比2012年提高7個百分點,農産品加工企業的不斷壯大使通化市農業産業化得到進一步發展。
通化市農業委員會主任張成太説:“今後,我們將按照市委妥善處理‘五個關係’、紮實推進‘六個一’發展佈局、著力打造‘七個通化’的總體要求,把通化建設成為全省綠色有機農業優勢區、長白山特色産業核心區,新農村建設示範區。”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