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三亞市天涯區過嶺村的常年蔬菜應急調控保障基地一派繁忙的景象,綠意盎然間瀰漫著豐收的氣息,40多名工人正在採摘菜心、空心菜等,首批近萬斤蔬菜將運往市政府保基本蔬菜品種批發區,直接供給公益性攤位、市場和超市。
據了解,2016年下半年,三亞市穩價辦(發改委)與市農業局、區政府聯手,劃出365畝常年蔬菜基地作為市政府應急調控保障基地,並組織“産銷一體化”試點、採取“訂單式”生産方式,完全省去中間環節,讓百姓吃上平價、新鮮、安全的時令蔬菜。
“産銷一體”讓百姓吃上平價菜
人勤喜豐收,蔬菜採摘忙。2日下午五點,南海網記者在三亞天涯區果嶺基地看到,90多畝地已經長出了綠油油的葉菜,菜心、空心菜、小白菜、小芥菜等品種長勢喜人,工人們兩兩一壟地,割、捆、堆、壘,動作嫺熟,井然有序。
“葉菜長勢快,一般菜籽下地後,20多天就可以採摘銷售,今天是第一批上市,之後每天都將採摘近萬斤,等其餘200多畝生長起來後,每天都將銷出數萬斤。”三亞市發改委穩價辦副主任王建瓊告訴記者,市政府應急調控保障基地採取“産銷一體化”模式,真正實現了田間地頭到居民餐桌的目標,可以讓老百姓吃到平價菜。
省去中間環節,究竟讓百姓享受到多大實惠?王建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説,比如説小白菜、空心菜一類的葉菜,市政府應急調控保障基地批發到公益性攤位、市場的價格是1.8元,賣到居民手裏只需2.6元-2.8元;但市場上銷售的小白菜、空心菜至少經過五個環節,基地蔬菜——收購商——批發市場——二級收購商——攤位——居民餐桌,層層剝下來成本上去了、菜價自然就上去了,賣到居民手裏就到了5元左右。
“通過縮小批零差價的定價機制,減少中間環節,發揮補貼機制的調控作用,從生産、轉机到銷售,一條龍抓起來,全市蔬菜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真正讓老百姓吃上平價時令蔬菜。”三亞市物價局副局長陳金波介紹,三亞以“公益性平價市場、農貿市場公益性攤位、社區平價蔬菜專營店、超市平價蔬菜專營區”四類價格調控點為抓手,以建立“常態時段、旅遊旺季、颱風季節、春節期間”穩定的保供穩價模式為目標,在近一年的時間裏,這一模式已經歷經檢驗並日臻完善。
嚴格檢測把準“品質關”
不只是平價,安全更重要。南海網記者在現場看到,基地設立了專門的農産品品質安全田頭監測站,工人將蔬菜採摘裝車前,三亞市農業局檢測中心的工作人員都得先“過濾”一遍,隨機抽檢樣本,送到監測站“驗明正身”。
馬神玉是監測站的安全監管員,每天跟蔬菜、儀器打交道,讓她練就了一雙“火眼金星”。她告訴記者,樣本取回來,需要切樣、秤樣,再用緩衝液放入振蕩儀進行振蕩1-2分鐘,最後放入農藥殘毒檢測儀進行檢測,每一道程式都必須嚴格把握,整個過程需要15分鐘,檢測合格後即可撞車運往市場。
三亞市農業局種植業與市場資訊科科長趙一飛表示,為了保障農産品安全,該局專門設立了監測站,從種植到用藥用肥,嚴格把關,紮實做好公益性蔬菜安全檢驗測試,為老百姓全力構築“從農田到餐桌”的品質安全屏障。
記者了解到,三亞不斷擴大平價網點覆蓋面,鼓勵龍頭企業建設“公益性平價市場”,有效實施平價蔬菜集中供應與投放。目前已建成2家公益性平價市場,另有4家正在進行開工準備,預計年內完成建設並投入運營。
除了公益性平價市場以外,三亞還在11個農貿市場開設“農貿市場公益性攤位”102個,在主城區16個大型超市設立“市政府保基本蔬菜品種平價專營區”,並開設18個社區“市政府保基本蔬菜品種平價專營店”,真正實現平價蔬菜供應終端全覆蓋。
“菜籃子”建設成效佳
當晚8點38分,兩輛滿載蔬菜的大貨車抵達三亞新鴻港批發市場的“市政府保基本蔬菜品種批發區”,平價蔬菜聯盟成員單位(公益性平價市場、農貿市場公益性攤位、社區平價蔬菜專營店、超市平價蔬菜專營區)的工作人員早早在等貨,車門一開,大家紛紛卸貨,準備為明天的生意做“儲備”。
三亞市物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確保基本蔬菜品種供應,在省政府10個保基本蔬菜品種的基礎上,三亞又增加了5個蔬菜品種,確定了15個市政府保基本蔬菜品種,實施統一調控,敞開平價銷售。目前,三亞平價蔬菜調控點及大型伙食單位15個保基本蔬菜品種平價日均銷量約15萬斤,約佔主城區市場蔬菜供應量的23%;年底前所有調控點投入運營後,預計平價蔬菜日均銷量將達22萬至23萬斤,約佔主城區蔬菜供應總量的30%。
同時,三亞以15個市政府保基本蔬菜品種為重點,以“縮小批零差,統一控價”的價格監管模式,搭建平價蔬菜産銷聯盟平臺,在基地建設及生産補貼資金、經營場所租金、車輛配送、儲備設施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逐步建成適應三亞精品城市特色的保供穩價模式。
據悉,為應對春節菜籃子工作“大考”,三亞市迎賓路的平價蔬菜應急調控配送中心正在建設中,將合理整合冷藏及儲備資源,從産、供、銷、儲各個環節,提前謀劃春節供應,保證春節時段的蔬菜市場供應,平抑菜價,進一步抓好“菜籃子”建設。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