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西湖龍井,中國十大名茶之首,名起于宋,清後走向鼎盛。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從無名走向盛名,從尋常百姓家的飲品走到了皇宮相府中的珍品,西湖龍井逐步走向了它的輝煌時代。
2015年,“龍塢茶鎮”被列為浙江省首批創建的特色産業小鎮之一,一處普普通通不起眼的杭州城郊農村,乘西湖龍井之威名,開啟了一段曼妙之旅……
璞玉待琢
龍塢,地處杭州市西湖區西南隅,隸屬轉塘街道,被世代杭州人譽為“萬擔茶鄉”,有茶園萬畝,是最大的西湖龍井茶産地保護區。這裡,山水環繞,森林蔥郁,茶地綿延,風光秀麗,有著絕佳的生態環境,是杭州城裏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區域之一。不僅如此,這裡還保留著原生態茶村落,西湖龍井茶製作技藝代代相傳,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由於缺乏良好的銷售渠道茶農的低收入水準並未借著西湖龍井的盛名而有明顯改善。
經濟基礎的欠發達,帶來的必然是生活環境的欠優越。漫步在過去的龍塢,人們會感嘆自然山水茶園的秀美風光,也會對居住環境的臟亂差頗為惋惜。
先破後立
在2015年的浙江省“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這樣描繪特色小鎮:“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産業集聚、産業創新和産業升級。”工作報告出爐之後,特色小鎮便吸引了各方關注,全省各地對打造特色小鎮已蓄勢待發。當時,龍塢就乘著這樣的東風,承載著老百姓熱切的期盼,起航了。
但跨出第一步相當艱難,要把違法建築都清理乾淨就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書記、主任帶頭自拆,黨員、公職人員跟著拆,歷時兩月累積拆除違建4532處,面積24萬方,拆除圍墻長度約90公里。
華麗轉型
拆違過後斷瓦殘壁、滿目瘡痍,拆下來的廢棄材料堆成了山丘……有人開玩笑地形容這時的龍塢如同二戰後的柏林城,空間雖然打開了,但破敗的農村越發顯得蕭條。歷經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施工,鋪設瀝青27萬平方米、污水管網102公里、高低壓電纜30公里、天然氣管道106公里,安裝路燈2000余盞,新增綠化34萬平方米,龍塢終於迎來勝利的曙光。
破繭化蝶
路變寬了、水變清了、空間變開闊了、村莊變整潔了、環境變美了……漫步在如今的龍塢茶鎮,沁人心脾的鳥語花香、錯落有致的民居建築、賞心悅目的景觀小品無不讓人流連忘返,甚至連腳下路邊的一塊磚、一束花都成了訴説美麗鄉村故事的精靈。在未來龍塢茶鎮將走精品化、國際化路線,打造成精品茶産業集聚區。
“花深不辨徑,地寂惟聞鳥”,這是古人遊歷龍塢留下的詩句。如今詩中景致尤在,而“一葉香茗富山鄉,畫外龍塢名遠揚”則是時代賦予龍塢茶鎮的新使命,這裡即將成為農村地區向新的産業集群、新的文化風範、新的生活方式變革的新樂章。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