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15時,烏雲壓城,大雨即將傾盆。在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馬腳村田間,三亞育才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會長黃文全正組織村民收割空心菜。“今天估計能收5000斤左右,收完直接裝車運往三亞蔬菜聯盟各攤位、超市、批發檔口。”黃文全明白,這一棵棵蔬菜是馬腳村的“致富菜”。
馬腳村,屬於典型的丘陵山地,具有發展山區特色農業的地理優勢。但由於此前缺少技術支援、機械化程度低,300多畝的優良土地被荒廢,當地村民種植水稻、瓜果,僅能自給自足,農業産業規模提升難。如何推進整村脫貧致富、保障153戶鞏固提高戶生産生活,成為馬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慶斯的心頭事。
今年4月,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發現這塊發展特色農業“璞玉”,便與三亞育才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合作,讓馬腳村49戶農戶加盟,以“合作社+科研機構+貧困戶”方式,共同打造“産銷研一體化”模式下的馬腳常年蔬菜基地,種植空心菜、茄子、豆角等品種,保障三亞常年蔬菜供應。
“南繁院對全年蔬菜品種篩選、栽培管理技術、機械化播種采收等方面提供針對性指導和技術支撐,農民只需提供土地和勞動力,合作社統一保底價收購,保證了産業良性迴圈。”陳慶斯説。
原先,沒有技術支援,一戶僅能耕種幾分地,生産效率自然難提升。“馬腳村氣候適宜,常年平均氣溫在15℃以上,具有發展熱帶農業無可比擬的優勢,適合種植空心菜,全年四季均有收成。”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設施農業研究中心主任楊小鋒“對症下藥”,通過對全年蔬菜品種篩選、栽培管理技術、機械化播種采收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農民只需提供土地和勞動力,合作社統一保底價收購,保證了産業良性迴圈。
如今,因地制宜,技術推動,馬腳村日平均産量8000斤的空心菜成為致富“法寶”,供應著三亞近1/2的日消費量。“不到半年,空心菜收入便達60余萬元,帶到扶貧展銷會上的700斤空心菜被一搶而空!”馬腳村空心菜的暢銷,給黃文全帶來信心。
“家裏一畝半的土地,現在轉種水稻為種空心菜,20天左右就有收成,畝産可達到3500斤,一個月最多能收入四五千元,家裏收入越來越穩定!”馬腳村鞏固提高戶董亞榮笑道,以前不懂技術,瓜菜收成不高,現在每週都去聽技術培訓課,基礎種植技術懂了不少。
技術就是生産力。楊小鋒算了一下:推廣機械種植技術,播種機可節約80%人工、50%種子,起根機可節約20%人工。
“我們還投入了13.2萬建立氣象站,設計防颱風大棚,針對降雨量、溫度、濕度等因素進行監測,積極應對三亞氣候特點,促進馬腳村農業生産精細化管理,讓蔬菜産業脫掉馬腳村的‘貧困帽子’。”楊小鋒説。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