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德宏:“合作社+”助力咖啡種植業

2016年11月28日 15:19 來源:雲南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合作社農戶正在後谷公司種植基地採摘咖啡果。

  本報記者 王雲瑞 文/圖

  德宏被稱為“咖啡之鄉”,是我國種植咖啡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最適宜咖啡種植的地方。在德宏州委、州政府大力支援和龍頭企業、廣大農戶的共同努力下,德宏州咖啡産業在原料基地開發種植取得了顯著成效。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合作社+”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成為德宏州咖啡種植的一張響亮名片。

  “小合作社”有大作為

  11月,德宏漫山遍野種植的咖啡陸續進入了收穫期。日前記者走進被大山環抱的芒市芒市鎮紅岩洼村,這裡青山環抱,綠樹掩映,在該村的芒市鷹巢咖啡種植專業合作社裏,曬場上咖啡豆鋪了一地,濃濃咖啡香味撲面而來。

  合作社裏不時有前來交售剛從樹上採下來的咖啡鮮果的村民,過秤後果子倒進機器剝去鮮果外皮晾曬。“白天來交鮮果的人少,多數村民晚上才會把一天採摘的鮮果送來。”芒市鷹巢咖啡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家琴一邊操作機器一邊説。

  “合作社成立最初,就遇到了咖啡市場行情猛烈下滑的情況。但合作社並沒有放棄,理事會成員積極主動外出找市場、找銷路,保證了當年合作社成員和普通農戶的收購價在當年市場價格上保持穩中有升,此外合作社從不拖欠款項,正是點滴的努力換取了周邊種植戶的信任和支援,所以逐漸壯大起來。”楊家琴説。

  在合作社靠山的一塊咖啡地裏,一株株高大的香蕉樹挂滿了即將收穫的香蕉,與1米多高的咖啡樹相互映襯。楊家琴介紹,村民經過多年的種植總結出了咖啡套種香蕉的模式,咖啡樹喜陰,而高大的香蕉樹恰好能為它擋住部分陽光,此外,這種套種模式還能防治咖啡的重大害蟲之一的天牛,農戶在經濟方面也能多一份收入。

  “目前合作社的能力還是很有限,僅僅能初加工剝皮後曬乾再聯繫買家,在品種改良、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還是需要支援。”楊家琴説。為支援合作社發展,2014年芒市鷹巢咖啡種植專業合作社被州農業部門評為“州級示範合作社”,獲獎勵一台鮮果剝皮機器,今年又被列為中央財政扶持農民合作社項目,扶持資金15萬元。

  去年合作社實現經營收入116萬餘元,可分配盈餘49萬元。“在這樣的市場行情下,能盈利實屬不易,合作社還是有自身的優勢,我們必須堅持下去。”楊家琴説,如今採取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咖啡從種植到初加工形成了初級産業鏈,專業合作社是2011年由最初的8戶村民組建起來的,現在社員已經發展到周邊12個村寨的140戶,社員種植面積達到700多畝。

  大公司裏的“小家庭”

  早晨的太陽剛剛升起,翠綠的咖啡樹葉上還留著細小的露珠,在德宏後谷咖啡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裏,兩位傣族老大媽已經穿梭在地裏採摘咖啡果。

  後谷公司産業發展部副總監李兆鈞介紹,這是公司的示範種植基地,以前這片山是村民開挖的山地,但是種植經濟效益低,現在通過轉變模式,把荒山林地流轉承包給公司,在原來的荒山上種滿了一片片綠油油的咖啡樹,“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經營模式,讓這片荒山“活起來”,作為社員的當地村民也享受了“合作社”模式帶來的利益。

  “我們公司每天都有技術員輪流值班服務合作社農民,後谷咖啡公司幫助村民建立自己的咖啡種植專業合作社,為加入合作社的咖農免費提供種苗,公司還選派技術員駐村指導栽種,為村民們解決了栽種技術的難題,為合作社提供種苗、技術,合作社向全體社員統一供種、統一生産、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統一收購,加入合作社的農民只用專心種好、管好。”李兆鈞説。

  來到風平鎮興僑社區居委會,寬敞明亮的活動室裏的投影螢幕上,正在播放著近期咖啡種植管理的注意事項,居委會書記和發文説,這裡既是居委會也是合作社理事會。2001年,後谷公司就來到社區推廣種植咖啡,還引進了新培育的“卡蒂姆7963”咖啡種植,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種植管理模式,咖啡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社區群眾的經濟收入也有了提高,目前種植了330畝,今後還打算擴大到1000畝。

  如今,像興僑社區這樣的合作社後谷公司建了78個,公司無償為合作社提供資金建立辦公場所、提供投影機、電腦、小農超及技術員,無償為合作社提供種苗、技術,所需的農資由後谷公司和農資供應公司聯合提供,合作社向全體社員統一供種、統一生産、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統一收購,讓加入合作社的農民只管專心生産。

  到目前,後谷公司利用“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開發種植咖啡27萬畝,帶動農戶6萬戶,30余萬人,78個專業合作社是後谷公司發展咖啡産業的堅強後盾。

  風平鎮菲洪村也是一個傣族群眾聚居的寨子,村裏家家戶戶都是嶄新的樓房,水泥路通向每家門口。村寨四週多是山壩結合的緩丘地帶,是種植咖啡理想之地。這裡1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咖啡,收到了較好的效益之後大家紛紛上山開荒,這幾年新種的300多畝也開始投産。

  “多年來我們公司都是實行基地承包咖啡種植,公司一畝每月先是給40元的生活補助,一般的人家都可以包30畝左右,投産後再按收成扣除。”李兆鈞説,菲洪村裏的人家可以拿到3份錢,土地流轉租金、當工人的工資、自己種咖啡賣的錢,而且所有的種植成本都是公司出。

  帶著“讓父老鄉親全面小康,讓全球溢滿‘後谷’芳香”的願景,後谷咖啡通過土地與資本、技術等的合理配置,使土地效益最大化,有效改善了農村生産關係,提高了生産力,實現了公司發展、農民增收、産業壯大。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