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慶安綠色水稻文化節暨大型O2O訂貨會到風靡第四屆黑龍江國際綠色有機食品産業博覽會上的“慶安香”,慶安縣充分發揮最大農業資源優勢和全省農業現代化領先者優勢,通過綠色品牌戰略化、水稻産業鏈條化不斷加速綠色品牌建設,做優、做強、做大水稻産業,讓“慶安大米”香飄四海。
記者在慶安縣了解到,擁有悠久種稻歷史的“中國綠色食品之鄉”慶安縣先後被國家定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綠色食品A級水稻生産基地”和“全國農業生産先進縣”,慶安稻米也從普通種植不斷進行著綠色、生態、有機生産的華麗轉身。打造生態品牌、強化種養加銷全鏈條發展、實現米稈糠殼綜合有效利用,將水稻“吃幹榨凈”正使水稻成為慶安的強力支柱産業和新亮點。
“綠頭牌尾” 打造生態大米品牌
做強“綠頭”壯大“牌尾”的重點在突出“牌”,要大打綠色品牌,使其享譽國內外。從2001年到2009年,慶安成功舉辦了五屆“中國 黑龍江慶安綠色食品節”,宣傳慶安綠色食品和水稻的優勢,使慶安綠色經濟迸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目前,慶安擁有綠色食品品牌53個,已有19個綠色産品通過國際品質體系認證,綠色食品作物認證面積、品牌數量都位居全國縣級前列。
2015年,慶安大米被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課題組評為中國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綠色食品認證面積發展到200萬畝,有機食品面積1萬畝,實現綠色食品系列發展、有序過渡、梯次推進,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種養加銷立體化的經營體系”。
通過突出“原生態味稻”這張特色牌,保護原生態、揚長原生態,在綠色水稻文化上做文章,“呼倫河”牌、“富億升”牌、“慶禾香”、“白樺林”牌等綠色、生態、有機品牌的“慶安大米”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有力地提高了慶安大米在市場上的知名度。如今“慶安大米”以43.33億元的品牌價值,列全國農産品第20位,列全國大米第2位。
“糧頭食尾” 壯大“種養加銷”全鏈條
做強“糧頭”壯大“食尾”的核心在“食”,要向糧食的精深加工要效益。産品要有標準、有創新,從土地到餐桌、從品種到品質和品牌,不僅要銷售出去,更要讓消費者接受和認可,要進一步提升産品品質和企業信譽。
在米業企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慶安縣委縣政府始終注重水稻關聯産業的研究和發展。鑫利達米業有限公司在慶安投資興建的年産1.8萬噸米糠油生産線,基本上可以將全縣米業産生的米糠“吃凈”;稻米的高端産品“源升河”大米酒,是源升河集團引進了韓國大米酒釀造技術,年産5800噸以上,産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並佔領北京各大超市,擺上北京人的餐桌,醉美國人。這些優質産品共同架起了從糧頭到食尾的産業鏈格局。
慶安依據實際尋求路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突出一二三産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産業,促進了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通過鴨稻共生、有機地膜覆蓋的種植培育,完善點對點行銷、私人訂制等行銷模式,打開高端市場,為農民找到了增收途徑,進而推動了全方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趟出了種養加銷的全産業鏈發展之路。
“農頭工尾” 實現水稻“吃幹榨凈”
做強“農頭”壯大“工尾”的關鍵是“工農結合”,即如何引導企業和種植基地打破農企分離格局,升級“老字號”、開發“原字號”、壯大“新字號”。以綠色水稻園區和新型經營主體三産融合為牽動,慶安始終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不斷優化迴圈經濟鏈條。
目前在慶安,優質的水稻被加工成健康原香的大米。全縣大小68家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高達200萬噸,産品暢銷國內外。收穫後的秸稈用於造紙。銀泉秸稈造紙項目,每年可吃掉農田剩餘的稻稈12萬噸,産出9萬噸環保型高級箱紙板,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6億元、利潤7200萬元、稅金2338萬元。水稻攆磨過的稻殼用於發電。慶翔熱電聯産項目,每年可將全縣三分之二米企産生的8萬噸廢棄稻殼變廢為寶,進行生物質發電、供熱,供熱面積達180萬平方米。
水稻米、稈、糠、殼的綜合有效利用,形成了慶安水稻産業集群發展。農企之間不再孤軍作戰,而是借力發展,形成了慶安縣農、林、電、熱産業化的“閉合大迴圈”。其中東北首家以農林廢棄物為主要燃料的熱電聯産項目國能慶安生物質發電,年發電2.2億度,創産值1.5億元,利稅500萬元,消耗木屑、農作物秸稈等原料26萬噸。不但為當地農民增收7000萬元,更為慶安的經濟發展奉獻出清潔能源。國能餘熱又通過管道供給銀泉造紙,使銀泉造紙節約了大量能源。
通過“綠頭牌尾”、“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不斷開拓,慶安用工業的觀點、産業的觀點、市場的觀點,趟出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路子。而“黑龍江綏化慶安綠色水稻文化節暨大型O2O訂貨會”成功舉辦,更標誌著慶安大米正在向更高層次加工,更廣市場邁進,“網際網路+大米”將成為慶安現代農業一道全新的亮麗風景線。
打開“綠色通道”,整合做強“慶安大米”、重塑“慶安大高粱”、秸稈造紙進軍高端産品、秸稈發電吃盡縣域內原料農企雙贏……慶安縣不斷在拉長産業鏈、做大做強綠色迴圈經濟下功夫,變廢為寶打造“生態板”,促使迴圈經濟呈“鏈式”發展,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