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陜西延長:垣地大棚西瓜甜

2016年11月23日 11:10 來源:延長縣門戶網站 字號:       轉發 列印

  

  距離延長縣城僅7.5公里的七里村鎮付家垣村是我市第一個垣地發展大棚的示範村,全村有500座大棚,全部種植西瓜和甜瓜,2015年棚栽業收入達560萬元。在實現“一村一品”的同時,村民日子過得也越來越紅火。但在8年前,這個村子並不富裕,許多村民雖然種植了蘋果,但因為缺少技術和管理,收入很低,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近日,記者來到付家垣村。在垣上放眼望去,一條通往垣區的柏油路繞山而建,一座座大棚靜默矗立。“旺季的時候,西瓜一斤能賣到20元,甜瓜一斤25元。”村主任付林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因為我們延長的西瓜和甜瓜,皮薄又沙甜。”

  由於老果園沒法再投資管理,2008年,付家垣整理大棚用地130多畝地,建了66座大棚,邁上了大棚種植的路子。起初,大夥兒都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在楊淩農高會上購買了提子苗,開始種植提子。由於沒有技術員又缺少種植技術,6000多元的苗子全部打了水漂。“因為沒有技術指導,很多人的信心都受到了打擊,覺著大棚種植太難了。”付林説。

  好事多磨。幾經週折,在縣政府和縣蔬菜中心的資金和技術的支援下,付家垣又種起了西瓜。“那會兒大家心裏都有顧慮,我和付林商量著動員村裏的黨員幹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我們帶頭種,這才一點點種上了。”

  付家垣村支部書記付小紅説,“我們組織了部分村民到安塞、甘泉現場學習人家的大棚技術,還聘請西北農學院的教授來作指導,就這樣,産業一天天做起來了。”

  經過一年的堅持,大棚種植戶就嘗到了甜頭。“2009年底,每人平均年收入1萬多元,村民都説種西瓜這條路子是走對了,全村人的創業信心更加高漲。”付林説。

  在付林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他家的大棚區。看著長勢喜人的蔬菜,付林高興地説:“我有11座大棚,每年西甜瓜下架以後,我們就開始種黃瓜、番茄這些反季節蔬菜,一年下來能有20多萬的收入。”

  在付林家的大棚不遠處,有幾座大棚十分顯眼,拱桿比周圍的都大,這是曹亮亮家的大棚,他是該村最大的種植戶。

  此時的曹亮亮正忙著打包黃瓜。交談中,記者了解到,曹亮亮原來是外出打工的一名80後小夥,在內蒙、西安、甘肅等地乾粉刷。他聽説家鄉大棚種得熱火朝天,就在2010年返鄉創業,開始種植大棚。

  由於缺少經驗,第一年曹亮亮失敗了,但他沒有灰心,慢慢總結經驗,最終成為全村大棚種得最好的種植戶。“那時候沒錢,算上政府貼息貸款,還有借的,我總共弄了15萬,建了5個棚,又趕上結婚蓋房,經濟壓力特別大。第二年我就收入了12萬多,2013年我就把欠款還完了,現在日子越過越寬裕了。”據曹亮亮介紹,他還養了50多只羊,用羊糞來做肥料,供應自己的大棚。

  如今,付家垣的西甜瓜已經成了“金字招牌”,縣內的大小超市和水果攤都能見到付家垣的西瓜和甜瓜,甚至市區的水果商也紛紛來此收購。在縣政府的支援下,付家垣還成立了棚栽果蔬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外聘技術員、幫助農戶貸款、積極協調水電等設施,極大地提高了村民建棚的積極性,現如今,大棚産業已經成為付家垣新農村建設的支柱産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