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國家河蟹産業科技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盤錦市成立,盤錦光合蟹業公司董事長李曉東被推舉為“聯盟”理事長。
“國家河蟹産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之所以選擇在盤錦召開,是因為盤錦河蟹産業的科技創新走在了全國前列。”代表農業部參加“聯盟”成立大會的領導如是説。
盤錦河蟹産業如何走在全國前列?帶著這個疑問,記者採訪了省海洋與漁業廳副廳長劉榮傑。“第一個成熟的河蟹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模式出自盤錦,最早從事稻田養蟹試驗並推廣的出自盤錦,第一尾在室外用土池生態方法培育出的蟹苗出自盤錦,第一個由農業部審定並向全國推薦的河蟹新品種出自盤錦。這4項科技成果的出現,是我國河蟹産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每一次都推動這項産業躍上新臺階。”他説。
目前,盤錦河蟹養殖規模已達10.67萬公頃,産量6.8萬噸,産值39億元,居全國地級市之首,被評為“中國河蟹第一市”。這項産業帶動從業人員突破12.7萬人,讓該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2000元,被稱為有盤錦特色的“河蟹經濟”。
産業發展靠科技進步支撐,而科技創新的決定力量是活躍在科研生産第一線的人才。由省領軍人才李曉東帶領的科技創新團隊就是一支重要力量。30多年前,李曉東帶領來自全國各地的水産精英組成的大學生創業團隊,成立了盤錦蟹業有限公司,以河蟹育苗養殖育種為主要攻關項目建成了光合水産科技研發中心,在河蟹工廠化全人工育苗、室外土池生態育苗、稻田健康養殖、新品種選育等技術上取得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科技成果。在已通過驗收和鑒定的30多項成果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農業部科技推廣項目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市廳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9項。其中河蟹新品種“光合1號”作為首個農業部推薦在我國北方地區推廣的新品種,投入養殖後在廣大農戶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獲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他們還先後與大連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瀋陽農業大學、渤海大學、中科院海洋所、中國水産科學院等單位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承擔了多項重大課題,為推動我國河蟹産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國家河蟹産業科技創新聯盟是在盤錦河蟹産業科技創新的發展模式上應運而生的,將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河蟹技術創新。目前,我國河蟹産業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史,年産量80多萬噸,經濟總量超過500億元。但該産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技術瓶頸問題,如種質、病害、養殖環境與産品品質、餌料製作技術、儲運保鮮加工等。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將給産業發展帶來強力推動。
盤錦光合蟹業公司將整合全國行業科技資源,聯合科研機構立項攻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多元成果轉化機制,保護智慧財産權,高效轉化科技成果,從而形成人才交流與培養機制,實現理事單位間智力資源共用、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把“聯盟”建成培養河蟹産業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高地。
11月12日至15日,由“聯盟”理事長李曉東發起、盤錦光合蟹業公司聯合上海海洋大學舉辦的2016中國河蟹産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上海召開,這也是“聯盟”成立後舉辦的第一次高規格論壇。全國從事河蟹科學研究的頂級專家和産業界的國內知名企業家匯聚一堂,梳理産業瓶頸問題,為産業發展獻計獻策。“聯盟”還與中國水産科學院、大連海洋大學等單位簽訂了科技攻關合作協議,並投入啟動資金460萬元。
11月14日,在電話中接受記者採訪的李曉東説,目前“聯盟”已制定出10項近期及遠期目標規劃,將通過扎紮實實的工作實現發展目標。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