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旅遊是利用農業自然環境、生産經營、農業設施、農耕文化、田園景觀、農家生活等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遊客提供觀光、休閒、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遊産業。
發展農業旅遊,能有效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實現農村三次産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一號文件精神,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經營農業,以打造服務省城、輻射周邊的農産品生産交易基地為目標,依託生態、溫泉、農業等資源優勢,整合農業生産、生活、生態功能,堅持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帶農,打造“農業+旅遊”發展模式,構建了以生態為基礎、以文化為底蘊、以溫泉為特色、以農業為主體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格局,實現了全域旅遊、農旅共強、融合發展,有效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村三次産業融合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建設現代農業園區 培育旅遊市場主體
現代農業園區是旅遊市場的重要主體。
多年來,商河縣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品質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對原有的園區繼續擴規模、提水準、拓功能、增效益,依託特色産業,大力發展生産主導型、科技示範型、旅遊觀光型和綜合型現代農業園區,使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規模不斷擴大。
商河縣農業局局長李東武表示,商河縣通過引進名、特、優、新、奇農産品新品種,推廣高效種養模式,高新農業科技以及先進農業設施,提高休閒觀光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特色內涵,同時拓展園區的“生産、生活、生態”功能,使其能進行休閒、參與、體驗、旅遊、觀光、餐飲、購物等活動。
“目前,全縣建成各類園區100多家,其中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蔬菜標準園、經濟林標準化示範園、標準化畜牧示範場分別達到25家、15家、4家、42家,園區建設總面積達到3萬畝。”李東武表示。
發展生態迴圈農業 營造舒適觀光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觀光旅遊的關鍵。
近年來,商河縣按照節肥、控藥、潔田、修復、迴圈的要求,大力發展生態迴圈農業,推廣三沼綜合利用、太陽能示範應用、水肥一體化、農作物統防統治。
李東武介紹,目前商河縣戶用沼氣池達15000余個,大中小型沼氣工程40余處,完善沼氣服務專業合作社3家,發展“三沼”綜合利用示範基地9家,“我們結合省級、市級生態農業項目的實施,積極推廣太陽能綜合利用項目,為生態文明示範村及迴圈農業示範基地累計安裝太陽能殺蟲燈1888盞、路燈351盞;在全縣範圍內實施整縣推進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全縣84.5萬畝小麥實現統防統治,飛防面積73萬畝,選用藥劑高效低毒,農藥使用量減少20%以上,小麥病害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蟲害防治效果達到90%,防治效果顯著。”
與此同時,商河縣還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管,推動農藥、化肥、農膜減量使用,推廣物理、生物等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降低和控制面源污染,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合理利用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全縣旅遊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實施農業品牌戰略 打響旅遊産品品牌
特色産品是旅遊活動中的重要一環。
據了解,商河縣農産品品質監管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監管、檢測、執法、標準化生産、追溯等五大體系,農産品歷次抽檢全部合格,保障了農産品品質安全。同時,不斷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産品認證管理,強化品牌培育,推動形成一批安全優質的商河區域性農産品品牌,強化“三品一標”監管力度,重點解決“重認證、輕管理,重證書、輕使用”問題,嚴格執行農産品行業標準,加大獲證産品抽檢力度,切實維護好“三品一標”公信力和品牌形象,用安全優質品牌農産品引領和帶動農業標準化生産。
目前全縣“三品一標”數量達到151個,其中無公害農産品126個、綠色食品24個、地理標誌農産品1個。瓦西牌黑皮冬瓜、金王泉牌糯玉米、商豐源牌彩椒、鄉村綠洲牌紅掌被評為濟南市名牌農産品,“商河彩椒”被評為濟南市農産品區域公共品牌,打響了商河縣特色農産品品牌。
舉辦農業節慶展會 打造旅遊節事品牌
充分發揮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創新策劃農産品採摘、賞花、推介等特色節事活動。
據了解,第六屆山東省花卉博覽今年在商河縣成功舉辦,展會期間,花博會及縣內遊客達到100余萬人次,是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的一屆花博會,推動了商河農業旅遊的發展。
另外,商河縣還舉辦了名優農産品嘉年華展示展銷會,參展單位115家,參展産品300余種,現場交易額497萬元,訂單交易額約1000萬元,達成合作意向14項,評選了年度“商河縣十大品牌農産品”和“商河縣十佳農産品包裝設計”,展示名優特新農産品、宣傳産品品牌。截至目前,商河縣共策劃舉辦農業節慶活動14次,組織農業企業、園區參加市級以上各類農展會8次。
不僅如此,李東武介紹説,今年他們以舉辦省花博會為契機,舉辦了商河縣“最美農業園區”、“十佳農業園區”評選活動和現代農業攝影大賽,通過舉辦農業節慶、展會,開展評比活動,進行強力宣傳推介,提高外來遊客和本地市民的參與度,提升商河農業旅遊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建首家農耕文化館展示農業發展魅力
為充分展示商河農業發展特色,展現現代農業發展歷程,商河縣投資200多萬元在商河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內建設了商河農耕文化館,佔地近2000平方米,是濟南市第一家、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家農耕文化館。
據了解,全館分為八大板塊,整個設計以麥丘故事、農業發展史、歷史記憶、溫泉農業、農業産業佈局與願景規劃、農業發展成果與榮譽、鼓子秧歌和農藝展示為主線,集中展示了商河農耕文化發生、發展歷程和商河農業的發展與進步。同時穿插點綴以農字壁、傳統勞動場景、商河土歌、二十四節氣歌、農事諺語、會客中心、商河記憶、詩詞歌賦等內容,使得整個文化館既有厚重的歷史、鄉土和文化氣息,又不失鮮活、趣味和時代的感覺,特別是“溫泉+”理念的提出和“遊客休憩區”等要素的引入,不僅體現了商河特色,也為該類文化館的建設拓展了思路、豐富了內容,給遊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文化館的建設真正體現了農業與歷史、農業與文化、農業與科技、農業與生態、農業與溫泉、農業與旅遊的結合,讓遊人暢遊于歷史與現代的長河、體驗動與靜的曼妙組合,欣賞實物與圖文的完美演繹,緬懷歷史,暢想未來。”李東武表示。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農業旅遊發展
農業旅遊發展,離不開政策及資金支援。
近年來,商河縣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髮展農業旅遊,2016年爭取市級以上資金2000多萬元用於國家農業科技園區、3家現代農業綜合體、11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5家生態迴圈農業園區和2家現代漁業示範園區提升旅遊功能。
同時,商河縣編制刊印了《溫泉商河、多彩農業——商河農業遊覽圖》,收錄農業遊覽景點55處,各景點標識道路通達、通信便捷、吃住娛購具全;編制農業遊覽精品年曆,逐步形成了商南精準農業遊覽(郊野踏青)、商中溫泉農業體驗(健康養生)、商北休閒農業觀光(鄉愁記憶)3條精品遊覽路線。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