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福建:希望的種子,在這裡“發芽”

2016年10月31日 15:44 來源:建寧縣農業局 字號:       轉發 列印

  群山腳下,微風輕拂。在建寧成片成片的稻田裏,收割後的土地別有一番韻味。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作為種子大縣,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不僅僅是種子的豐收,今年也是建寧種業轉型的豐收之年。”建寧種子管理站站長余添發説。

  8月底,建寧禾豐種業有限公司舉辦了一場新品展示會,在鬥埕育種基地向世人展示了115個雜交水稻新品種,吸引了全國各地200多名經銷商前來洽談、合作。

  不僅僅是禾豐,今年以來,還有5家公司陸續舉辦了新品展示會,而在此前都沒有。

  創新,為建寧種業注入新的活力,助推建寧種業走上轉型發展的康莊大道。

  從種子加工廠到“育繁推一體化”

  建寧是中國稻種基地的核心區,是全國最大的縣級種子生産基地,目前水稻制種面積穩定在13萬畝以上,年産量2500萬公斤以上,面積和産量均佔全國的10%左右,佔全省的80%以上。

  “在2013年以前,建寧種子由於缺乏自己的品牌和品種,可以説是充當一個大型種子加工廠的角色。”余添發説,外地的種業公司春季到建寧找合作社或者經紀人,提供“親本”,讓他們去找農民生産。到了秋季,各種型號的貨車就齊聚建寧,一車一車地把收穫精選好的種子拉走。

  而作為唯一的一家本土企業,禾豐在成立之初也是充當“來料加工”的角色。“沒有自己的品牌和品種,我們只能代制種,然後貼牌銷售。”説起這些,公司總經理吳仁輝一臉無奈。

  泱泱制種大縣,僅有發達的“四肢”,卻沒有靈光的“頭腦”怎麼行?建寧縣把提高種業“智商”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2013年以來,縣裏先後建立省級建寧水稻品種區域試驗站、華安種業建寧育種基地、禾豐種業原種繁育基地、中種農嘉種業科研試驗基地等育種科研基地450畝,為建寧本土科研育種提供了平臺。

  光有基地,沒有人才,自己育種也只能唱“獨角戲”。縣裏又積極與省科技廳、市科協等聯繫、溝通,在禾豐、華安兩家種業公司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引進水稻育種方面的院士、專家等20余名,為種業科研添“一把火”。

  禾豐公司的院士工作站有顏龍安、朱英國兩名院士級的雜交水稻專家,全國這方面的院士總共只有5人。有了人才支撐,公司流轉了300多畝土地,目前培育了2000多份材料,爭取在年底或者明年初申請省種業科學研究所,讓每年2-3個雜交水稻新品種面世。

  其實,從單純的種子加工廠到育繁推一體化,禾豐已經嘗到了甜頭。“企業利潤增長了10余倍。”吳仁輝説,這三年科技投入超過600萬元,也是值了。

  有了“育繁”作支撐,企業“聲音”也大了。未來3-5年,禾豐打算把現有制種面積從2萬餘畝擴大到5萬畝,成為建寧縣制種基地面積最大的企業,而由於利潤提高,它給農民的收購價格也將相應提升,讓農民也享受“育繁推一體化”帶來的實惠。

  從“門外漢”到“土專家”

  今年52歲的胡國棟是溪口鎮楊林村人,他是建寧眾多制种經紀人中的一個。

  32年前,剛滿20歲的胡國棟就開始從事制種這個行當。

  雜交水稻制種是一項技術活,在插秧、授粉、收割上都與水稻種植有很大的不同。水稻種植的是雜交好的第一代種子,可以自花授粉,而用於制種的“親本”分為母本和父本,由於母本是不育係,需要父本授粉。

  “在制種中,播種時間很重要,不同的品種父本播下去後,母本要在幾天后下地有講究,如果錯期掌握不準,就會造成花期不遇,進而減産。”胡國棟説,在剛開始從事這個行業的頭幾年,他也常常吃這方面的虧,最慘的一年,連本都賠進去。

  一路摸索一路前行。他不僅在田裏自己摸索,還不時參加農業部門或者制種公司舉辦的培訓班。不斷地付出讓胡國棟從制種行業的“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

  如今,胡國棟已經不制種了,他手上有100多名農戶作為“下線”,總共管理200多農戶,制種面積有4000多畝。

  在建寧,像胡國棟這樣的制种經紀人有153名,另外還有幾十個制種專業合作社,他們是種業仲介,維繫著制種公司和農戶,在為農戶提供種植親本的同時,最重要的是提供技術服務。

  能人帶頭示範,制種技術從點到面鋪張開來。全縣農業人口12.91萬人,總戶數2.95萬戶,參與制種農戶2.35萬戶,而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制種的行家裏手。

  “人人”都是制種能手,與縣裏的重視是分不開的。余添發説,從上個世紀70年代縣裏選派近千名農民和農技人員到海南學習制種技術開始,這樣的外出學習實踐,幾乎每年都有。特別是農技人員,他們的學習所得,通過開展技術幫扶活動,大多應用在農民身上了。

  去年以來,縣裏提出制種農民職業化的目標,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現種子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僅去年一年,縣裏就開展專場培訓24場次,參訓人員2850多人次。

  從“門外漢”到“土專家”,建寧農民的制種技術日益提升和規範,與之一起提升的,還有種業的耕種方式。

  從純手工的播種、耕地、除草、收割,到機插、機耕、機收,建寧這個種子大縣一步步與機械化聯繫在一起。

  “機械化是降低人工成本,推動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的有效途徑。”縣農機管理中心副主任吳家清説,目前,建寧縣農機總動力達到15.1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71.2%,機械化水準居於全省領先地位。

  從“原點”到“圓圈”

  依託成熟的制種技術,依託機械化的耕種方式這樣的“半徑”,建寧這個中國稻種基地的“原點”,正把種子“撒向”四面八方,慢慢地畫出一個種業“大圓圈”。

  年近50的朱義康,是溪口鎮楊林村人。打小在田間地頭“觀摩學習”的他,一步步地成為制種能手,現在是一名制种經紀人。近幾年,隨著機械化的普及,朱義康帶領著幾十名農戶在楊林、楓源等村發展制種面積3000多畝,成為當地的制種大戶。

  2013年,一次外出考察的機會,朱義康偶然發現沙縣夏茂鎮一些村落土壤、光照、土地規模等適合雜交制種,且當地農戶多外出經商,土地資源非常豐富。於是,他在當地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開展C兩優華佔、C兩優92、C兩優97等9個組合的制種。如今,通過他的帶動,當地發展制種生産面積3000余畝。

  墻內開花墻內香,墻外也香。

  2014年,建寧制種能手陳明富帶著幾名農民,把制種技術帶到龍岩長汀縣。僅2016年,他就在長汀縣館前鎮的義家村、坪埔村、珊坑村、嚴坊村、復興村,新橋鎮的廖家村等地發展制種生産1000余畝,主要有C兩優187、天優75等10余個組合。幾年來,通過陳明富及其他制種能手的技術培訓與指導,長汀縣目前發展了制種面積1萬餘畝。

  從“原點”到“圓圈”,建寧做到了。從2013年開始,建寧制種技術逐漸向外流傳,不僅輻射了我市寧化、沙縣、將樂等5個縣(市、區),還帶動了本省的龍岩、南平和江西省的撫州等5個市的15個鄉鎮發展制種,涉及制種面積6萬多畝。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建寧種子走出“縣門”的今天,縣裏更加重視種業的規範化建設,浸種、催芽、收購、入庫等環節,都有一整套完整的技術規程。今年以來,建寧還探索建立種子資訊平臺,逐步實現種子“生産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資訊可查詢、品質可追溯”,不斷優化種業發展環境。

  8月初,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向建寧縣頒發了“建寧水稻種子”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證書,這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的水稻種子地理證明商標。種子“含金量”提升,必將助推建寧種業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