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瓊中和平鎮新民村村民黃小玲正在打理自家蠶房。
瓊中養桑蠶,桑葉何田田。曾幾何時,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平鎮新民村的村民守著青山卻過苦日子。如今,一米多高的小桑樹綠油油,讓昔日的窮鄉僻壤變成今日的“富美鄉村”。
2006年,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抓住國家實施“東桑西移”工程機遇,經過10年的實踐摸索,新民村一棟棟“桑蠶樓”躍然眼前,“桑蠶小轎車”也開進尋常百姓家。
山區農民尋新路
瓊中地處海南島中部生態核心保護區,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
“過去沒有種桑,村裏的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因為村裏實在沒什麼發展前途。”新民村民黃小玲説。
新興産業發展,農民接受也需要一個過程。和平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肖程文回憶起當初發展桑蠶産業時説,他們是進村挨家挨戶去發動的。
“剛開始,也有不少人懷疑,水田能不能改種桑?我當時也是懷著試種的心態。”黃小玲説。 如今,黃小玲家的桑地已經擴種到八畝。她告訴記者,她目前每年能養20多張蠶,年純收入有5萬多元,“沒想到是桑蠶産業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
技術也要送到府
“稻改桑”調整了新民村的産業結構,全村人都看到了希望。但在發展養蠶業過程中,技術也要跟得上。
如今,瓊中每個鄉鎮都有繭站,本地技術員在提高村民養蠶技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瓊中還每年請外地專家對各鄉鎮農口乾部、村裏的技術員和輔導員培訓3-4次;對於養蠶重點村,到村裏集中對農民進行培訓。據統計,從2010年開始,每年瓊中撥付30萬元-50萬元用於種桑養蠶培訓。
目前,新民村共種植桑樹230畝,年蠶繭量達到4萬斤,種桑養蠶年産值達到90萬元,作為連續幾年被評為“萬斤村”的新民村,每年都享受到了瓊中農業局發放的兩萬元獎金。
迴圈經濟有甜頭
利用廢棄的桑枝和蠶沙來喂羊,又把羊的糞便當成有機肥施在桑樹下,致富帶頭人開設蠶絲被加工廠帶動村民致富……現在,新民村還摸索出了一條延長産業鏈條、發展生態迴圈經濟的新路子。
2012年, 村民李東平開始和村民合作加工蠶絲被。今年,僅這一項業務就給他們帶來20多萬元的收入。
嘗到甜頭的李東平不僅帶頭成立了瓊中聯民桑蠶農民專業合作社,近期還成功註冊蠶絲被商標。“以後我們還要走上蠶絲被品牌化的發展道路。”李東平説。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