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瓜蔞,很多人對它比較陌生。然而在安徽省潛山縣,它不僅家喻戶曉,而且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金鑰匙”,越來越多的農民依靠種植瓜蔞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小瓜蔞”成村民致富“好幫手”
“瓜蔞效益很好,我地裏的瓜蔞品種不一樣,採摘的時間有早也有晚,今年國慶節前已經採摘了一次。”站在自家田地前,望著一眼望不到頭的瓜蔞,潛山縣痘姆鄉仙駕村瓜蔞種植大戶孫建林笑得合不攏嘴。
2009年,孫建林經營的養豬場虧損了20多萬元,正在他一籌莫展之際,村書記找到了他,主動向他推薦種植瓜蔞,並提供種苗、資金和技術支援。看到別人種瓜蔞收益不錯,孫建林打定主意,陸續通過土地流轉種植134畝瓜蔞,年收入近50萬元。
除了能有高額的回報,孫建林還能獲得政府每畝地400元的補助。每個月,村裏還會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指導,具體到怎麼播種、怎麼施肥、怎麼管理,切實解決了孫建林的後顧之憂。
“可別小看了瓜蔞,它渾身上下都是寶。”據孫建林介紹,瓜蔞籽可以加工成美味可口的休閒食品,瓜蔞的根、果實、瓜皮等也是重要的中藥材。
孫建林告訴記者,今年由於受持續降雨影響,瓜蔞銷售行情尤其好。“瓜蔞籽主要銷往江浙滬地區,皮和根也能賣個好價錢,亳州等地的客商會來家門口收購,作為中藥材的原料。”
自己致富不算富,孫建林在富起來的同時,還幫助村民一同致富。農忙時,他雇傭村民到田間幫忙,每天給予80元酬勞;閒暇時,他手把手向貧困村民傳授下種、田間管理等方面知識,帶動了農民致富。
“現在瓜蔞種植技術已經成熟了,我打算明年擴大規模,再種200畝瓜蔞。”孫建林信心滿滿。
“小瓜蔞”變身脫貧“大産業”
作為仙駕村的主導産業之一,種植瓜蔞已經成為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徑。在孫建林及其他種植大戶的的帶動下,僅用4年時間,仙駕村瓜蔞基地佔地面積已發展800畝,覆蓋11個村民組,237戶。目前帶動貧困戶種植瓜蔞45戶、117人。
仙駕村第一書記汪光寬説,仙駕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發展實際,制定了“一村一品一特色”産業發展規劃,大力優化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採取“黨員幹部帶頭幫扶、種植大戶帶動發展、産業基地引領脫貧”等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汪光寬看來,“小瓜蔞”確實是“大産業”。“瓜蔞每畝投入2300元左右,當年就可收回成本並有500-700元純收益。第二年每畝産出可達6000元。也就是説,一戶貧困戶只要種植瓜蔞兩畝以上,第二年就可實現脫貧。”
此外,瓜蔞産業基地常年聘請周邊貧困戶20余人,戶均增收1萬元;摘果期季節性用工,每人平均增收1600元,有效增加了貧困戶勞務性收入。去年仙駕村瓜蔞産業實現産值320萬元,帶動16戶貧困戶脫貧。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