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第二場報告會于4月11日在京舉行,農業部黨組書記、部長韓長賦作了題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的報告。本報記者採訪了韓長賦。
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請問“十三五”農業現代化面臨什麼樣的環境?總體思路是什麼?
答:“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農業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分析“十三五”農業形勢,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
第一句話,基礎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邁上新臺階。2015年我國糧食産量達到12429億斤,實現歷史性的“十二連增”,連續5年超過11000億斤,連續3年超過12000億斤。二是農民收入實現新跨越。2015年全國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22元,增幅連續6年超過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縮小到2.73:1。三是農業物質技術裝備達到新水準。201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63%,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四是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農村發展活力不斷增強。這些成就標誌著“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第二句話,要求高。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央提出要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如果農業穩定發展,農産品供給充裕、物價平穩,老百姓吃飯不愁,就能為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良好環境和堅強後盾。“十三五”時期,我們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鞏固農業發展好形勢,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撐。
第三句話,任務重。目前,我國仍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相對於快速發展的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依然是短板。如果將“四化”比作一匹駿馬,那麼農業現代化就是這匹馬的短腿,不及時加長補壯,就站不穩、跑不快。只有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補齊農業這個短板,實現“四化同步”,才能不拖全面小康的後腿。
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綱要》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亮點很多。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在戰略定位上,明確提出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對農業與小康社會、現代化的關係做出判斷,進一步凸顯了農業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作用。第二,在工作主線上,明確提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中央著眼應對農業發展新挑戰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第三,在發展目標上,明確提出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這是推進“四化同步”的內在要求。到時候,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市場競爭力將顯著提升。
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十三五”時期我們總的考慮是,按照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更好地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通俗地講,就是“為全國人搞飯、為農村人搞錢、為城裏人搞綠”。保供給,就是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保收入,就是讓全國農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保生態,就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問:2015年我國糧食産量達到12429億斤,實現“十二連增”。但我也注意到,《綱要》提出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請介紹一下,“十三五”如何實施這一戰略?
答:“十三五”我們不追求糧食連續增産,但要鞏固提高糧食産能,只要市場有需要,就可以産得出、供得上。目前,我國糧食生産能力依然不穩固,還存在很多隱憂。一是耕地數量減少。我國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38%,而且時空分佈不合理,西北地區有土沒水、西南地區有水沒土,水土資源不匹配。二是耕地品質下降。優質耕地佔用較多,耕作層變淺、土壤酸化、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凸顯。三是科技支撐能力依然不強。突出表現為,科技創新能力與國外比還有較大差距,農業資訊化水準偏低,農機裝備的研發和製造能力還比較弱,油菜和甘蔗收割、棉花採摘等農機作業水準還不高。
“十三五”,我們要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