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藏族阿媽:10萬里風雪擁軍路

時間:2009-03-20 10:30   來源:新華社

  三位藏族老阿媽次仁曲珍(左)、德吉(中)、普次(右)在送菜途中(3月12日攝)。從1982年開始,西藏亞東縣下亞東鄉仁青崗村的三位藏族阿媽每週或每半月一次為當地邊防哨所免費送菜,先後為哨所送菜60多噸,往返里程約5萬公里,被哨所一代又一代官兵親切地稱為“媽媽”。新華社記者涂洪長攝

  一條崎嶇難行的山間小道,從海拔2800米的西藏亞東縣下亞東鄉仁青崗村起,蜿蜒穿越原始森林區、亂石峭壁區和冰雪封凍區,通向海拔4700米的雪域哨所詹娘舍。

  這條天路,見證了3位藏族阿媽和雪域哨所官兵20多年不間斷的濃濃親情——從1982年開始,3位藏族阿媽每週或半個月一次為哨所免費送菜,先後為哨所送菜60多噸,往返里程約5萬公里,被哨所一代又一代官兵親切地稱為“媽媽”。

  56歲的次仁曲珍、53歲的德吉和48歲的普次,都是西藏亞東縣下亞東鄉仁青崗村的村民。除詹娘舍哨所外,這3位藏族阿媽還同時輪流為則里拉、卓拉、多仁、乃堆拉、東嘎拉等哨所送菜。

  “她們每次都要背15至20公斤東西,步行約9個小時才能到達哨所。”詹娘舍哨所哨長普瓊達説,這個藏漢一家、軍民團結的感人故事在西藏軍地群眾中被傳為佳話。

  27年,風雪無阻送菜路

  高懸在雪山峭壁上的詹娘舍哨所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這裡風大、雪大、霧大,大雪封山期長達八九個月,年平均氣溫在零下20攝氏度左右。由於特殊的地形,至今不通公路,徒步攀登也艱險異常。

  幾十年前,每進入冬季,詹娘舍哨所的官兵的菜譜一直是傳統的“三大名菜”:木耳、粉絲、罐頭——吃上蔬菜成了官兵的一大奢望。

  27年前,26歲的德吉第一次陪同村裏的一位老阿媽來哨所送菜,被戰士們艱苦生活和堅強精神深深感動:“我沒有想到,解放了我們的金珠瑪米們過得這麼苦!”

  從1982年開始,德吉開始一次次穿越荒無人煙的雪山,為哨所官兵送菜、轉交郵件,27年間從未間斷。

  1985年,德吉在一次送菜路上遭遇了狗熊。心有餘悸的她便請剛剛20歲出頭的普次陪同作伴,一同給哨所送菜。普次看到哨所官兵被曬得皸裂的臉、指甲凹陷的手時,也被深深震撼了。從此,她開始陪同德吉義務為哨所官兵送菜。

  1987年起,次仁曲珍開始帶上新鮮蔬菜,還有信箋、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去看望哨所官兵——28年前,她嫁給了退伍戰士丹增,看見丈夫曾經生活過、戰鬥過的哨所,同樣被哨所官兵的艱苦和樂觀的精神所感動。

  3位住在同村的阿媽的送菜路,是一條鮮有人走的山間小路——從海拔2800余米的亞東出發,一條崎嶇的小道沿著茂密的森林向高處延伸,走兩個小時後,森林消失,四面就只有皚皚的雪山直聳雲霄,腳下的路越來越窄,雪越來越深,坡越來越陡,路的一側是巨大的山石,另一側是數百米的深溝……

  在這條崎嶇難行的山路上,3位阿媽遇到過狗熊,遭遇過暴風雪中的迷路,曾在冰雪中凍得幾乎失去知覺,得過雪盲……然而,一切困難與險阻,都沒有阻止住她們的送菜行動。

  西藏軍區某邊防團政委吳文全説,雖然近年來部隊後勤工作改善很大,特別是2007年以來,官兵們已經有了基本的蔬菜保障。但,老阿媽們不僅沒有停止送菜,還精心選擇小蔥、小白菜等部隊供應較少的新鮮菜種送上來,讓官兵們能換著口味吃新鮮蔬菜。

  “就盼著阿媽們來呢!”18歲的哨所值班廚師李海龍説,她們一來,自己做給戰友們的菜品就豐富了起來。

  更多的官兵,盼望的是和阿媽相聚的那份難得的親情——如果沒有親自花數小時,在極度缺氧的世界屋脊徒步攀登位於絕壁之上的哨所經歷,一般人很難理解前往哨所的艱難,更難理解孤懸天際的哨所官兵對人間親情和交流的渴盼。

  由於哨所閉塞、偏遠,不通公路,一封從內地發過來的信,往往要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才能收到。於是戰士們把阿媽們的地址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樣她們又成了哨所官兵的“郵差”。

  每次送菜上哨所,3位阿媽身上還帶有從內地寄給戰士們的郵件。送菜下來,老阿媽又帶著戰士們需要郵寄的郵件、需要維修的電器。27年來,她們共為哨所官兵收發郵件50000余件,維修電器600余件次。

  從“阿佳拉”(大姐)叫到阿媽,3位藏族阿媽就這麼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為哨所官兵們送菜送信。

  “每次,淩晨5點從海拔2800米的家中出發,一直走到天亮後,她們才會坐下休息一會兒,煮點酥油茶喝。”哨所班長陳健説。

  前些年,她們一般會在中午1點半左右趕到哨所,同哨所官兵一起吃個午飯,然後下山,直到晚上10點以後才能回到家中。“這幾年,老阿媽們的年紀越來越大,上來的越來越晚,我們一直勸她們不要再來送菜了,但她們仍堅持要來。”哨長普瓊達説。

  3月12日,記者跟隨3位阿媽前往哨所,親歷了攀登雪域絕壁的艱險和極度缺氧狀態下的痛苦考驗。從2800米到4700米,當同行者用“比痛苦還痛苦,比絕望還絕望”來形容這段旅程時,3位阿媽始終走在記者們的前面。

  “一段時間不來,我們就會想念這些孩子們。”3位阿媽對記者説,對她們來説,每次艱險的送菜,都是一次愉快的旅程。

  記者注意到,每當阿媽們情不自禁地撫摸著官兵時,眼角總會情不自禁地泛起淚花。

  一代代哨所官兵的共同“阿媽”

  在3位阿媽的家中,珍藏著500多封退伍老兵返鄉後的來信——雖然,多數信的內容她們看不懂。

  提起哨所的戰士們,德吉如數家珍:浙江籍戰士陸雲華退伍時留下照片説,“阿媽,我就要離開部隊了,您不要難過,想我的時候,就看一看照片吧,我會在遠方為您祝福!”

  “有位戰士結婚時,還邀請我們去參加婚禮。”3位老阿媽都為她們不能親自前往而遺憾不已。

  “戰士們從來都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樣,逢年過節都要把好吃的給我們留一份。”次仁曲珍印象深刻的是,每年中秋節,哨所的戰士一定會把月餅留到她們送菜上山的那天,和她們一起吃。

  “阿媽們來的那天,是我們最興奮也是最擔心的時候。”士官龔德富説,山路太險,大家都擔心阿媽們會摔著。

  “我們要值班、上哨,為祖國守邊防,不能離開。”龔德富和哨所其他官兵,除了哨長普瓊達,從沒去過3位阿媽的家。這是他們心中最大的遺憾。

  阿媽們並不在意官兵們能否回報她們。2004年12月,時任連長呼延軍的妻子帶著小孩來隊探親,由於大雪封山,一時難以上哨所去,德吉阿媽聽説後,冒著風雪,從亞東縣城接回了呼延軍的妻子和小孩,將家中最好的房間安排娘倆住下,還主動將家中的牦牛宰殺了一頭,讓遠到的“媳婦”和“孫子”補充營養。

  平時,哨所一旦有人生病,阿媽們總是提著自己捨不得吃的雞蛋、牛奶來連隊探望;逢年過節,她們把最好的青稞酒、酥油茶拿來慰問官兵。每年戰士退伍離開部隊時,阿媽們總是含著熱淚,依依不捨地敬上香氣四溢的青稞酒,獻上潔白的哈達。

  “她們是我們的編外指導員。”連長中扎西説,阿媽們的到訪,是對哨所官兵們精神上巨大的激勵。每當阿媽們要來的那天,總會有幾個戰士自告奮勇,遠遠地跑到山下去迎接她們。

  “阿媽們來一次,我們都能高興好幾天。”一級士官盧亮説,對於寂寞的哨所官兵們來説,任何一位來訪者都能讓全體官兵興奮萬分,何況老阿媽們每次還給大家帶來蔬菜、信件和其他日用品。

  “阿媽們這麼好,我們沒有理由不為她們守好祖國的邊關!”哨所官兵們説。

  2007年3月,詹娘舍哨所發生雪崩,3位年輕的戰士為營救戰友英勇犧牲,阿媽們帶著哈達、香燭用藏族特有的方式趕來祭奠烈士。出殯那天,3位老阿媽對悲痛的烈士家屬們説:“他們也是我們的兒子,我們每年都會來掃墓的。”

  一諾千金。從2007年開始,無論是藏族節日還是漢族節日,她們都會到墓前來看看自己的“兒子”,併為他們掃墓、祭奠。

  翻身不忘“金珠瑪米”的恩情

  1954年,解放軍進駐西藏亞東縣,部隊官兵和老百姓一起居住,一起生産,一起建設,一起抗雪災。小時候,德吉就聽慣了父母講的“金珠瑪米”的故事。

  “是解放軍教會了我們種菜和養殖,給我們講如何保護森林,傳授提高青稞産量的方法,並和我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德吉説,“我是一名被解放軍叔叔們抱著長大的小普姆(姑娘),毛主席像和那熟悉的紅五角星、紅肩章是我童年難忘的回憶,還有那一件件難忘的親人解放軍為我們做的好事,一樁樁阿爸阿媽為解放軍運糧送彈的故事。”

  3位老阿媽中的次仁曲珍和德吉都曾是舊西藏的農奴。西藏民主改革後,她們翻身成為了社會的主人,次仁曲珍阿媽還是1978年成都軍區民兵軍事比武一等獎獲得者。她們一刻都未曾忘記黨的恩澤,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將這份感激傳承給自己的兒女。

  亞東縣下亞東鄉仁青崗村,這個在地圖小得找都找不到的村子,有81戶人家,卻有近70個孩子先後考上大學。3位阿媽的7個孩子有5個考上大學,還有兩個在讀高三。她們經常對自己的孩子講:“是共産黨、解放軍給了你們現在的生活,你們一定好牢牢記住黨的恩情,好好學習,學成之後用自己的行動多為國家作貢獻,報答黨,報答金珠瑪米。”

  “給哨所的官兵送菜,就是為了感謝共産黨,感謝解放軍。”普次阿媽説,是解放軍解救了農奴,給她們帶來了好生活,看到解放軍戰士們,她們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看他們那麼辛苦地守邊防,就覺得應該給他們送菜。雖然經常給哨所送菜在經濟上有一定的困難,但她們都能自己解決,不給部隊提要求。

  老阿媽們的真情感動了她們的下一代,也感動了其他村民們。曲珍阿媽的二女兒次結説:“等我長大了,我也會給哨所的解放軍叔叔送菜的,但是我一定要把路修好,開著車去送。”

  “她們3家並不富裕。”村支書巴桑旺堆説,3位阿媽愛軍擁軍的故事在村裏引起很大反響。在她們的帶動下,一些村民也以種種方式關心和看望哨所官兵,為他們送菜、送柴禾。

  下亞東鄉駐地的部隊官兵也被阿媽們的事跡感動著,每年“八一”、元旦、春節和藏曆新年等重大節日,部隊領導都要帶上慰問品去看望3位老阿媽,並把她們接到部隊參加軍民聯歡晚會。每到農忙季節,駐下亞東鄉的部隊官兵就去幫3位老阿媽和鄉親們收青稞,還送醫送藥、傳授種植和養殖技術。

  2006年,德吉阿媽的3個女兒都在讀大學,沉重的學費負擔讓她們幾乎面臨輟學的邊緣,可德吉仍堅持給哨所的戰士免費送菜。哨所官兵們從側面得知這個消息後,自發為她的女兒籌集學費。

  如今,德吉阿媽的大女兒吉巴已經大學畢業,成為了一名教師,她的二女兒和三女兒也即將大學畢業。

  2008年,為了幫助3位老阿媽和鄉親們春播,官兵們先後出動100多人次,帶著發電機、灌溉機等設備,澆灌田地、修築水利設施。

  如今,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和駐地官兵的幫助下,3位阿媽家的生活條件逐年改善,次仁曲珍和德吉阿媽家還新建了別墅式庭院。(新華社記者徐壯志、涂洪長、王逸濤 )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