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尷尬收場 抗戰後期一場向蔣介石“獻九鼎”的鬧劇

時間:2010-11-15 09:23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核心提示:1944年1月10日,陪都重慶突然格外熱鬧起來,從兩路口到復興關,沿途張燈結綵,扎了許多牌樓,馬路上車輛擁擠,人群熙熙攘攘,國民黨中央訓練團所在地復興關,更是崗哨林立,彩旗飄揚,籠罩在一片節日喜慶的氣氛之中。然而,這一天,既非節,又非年,這樣隆重熱鬧,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一天正在排演一場向蔣介石“獻九鼎”的鬧劇。

  本文來源摘自《世紀風采》2010年第11期,作者:梁茂芝,原題:《抗戰後期一場向蔣介石“獻九鼎”的鬧劇》

  1944年1月10日,陪都重慶突然格外熱鬧起來,從兩路口到復興關,沿途張燈結綵,扎了許多牌樓,馬路上車輛擁擠,人群熙熙攘攘,國民黨中央訓練團所在地復興關,更是崗哨林立,彩旗飄揚,籠罩在一片節日喜慶的氣氛之中。然而,這一天,既非節,又非年,這樣隆重熱鬧,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一天正在排演一場向蔣介石“獻九鼎”的鬧劇。

  鑄造九鼎

  1943年1月11日,中美簽訂了《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的條約》,國民黨政府駐美大使魏道明和美國國務卿赫爾在華盛頓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了字。同日,在中國的陪都重慶,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爵士和印度代表黎吉生,共同簽署了《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兩項條約于同一天簽訂,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兩項條約的簽訂,廢除了美英兩國歷史上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取消了兩國的在華特權,這無疑是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的一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多年奮鬥特別是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取得的成果。蔣介石對這兩個條約的簽署自鳴得意,不免自視為洗刷中華民族百年恥辱、開闢中國新機運的民族英雄,是孫中山最不負使命的繼承人,他在日記中寫道:“此為總理革命以來畢生奮鬥最大之目的,而今竟得由我親手達成。”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體察領袖的心意,決定借此給蔣介石評功擺好,謀劃在1944年1月11日搞一個“紀念兩個條約簽訂一週年”的活動。但是用什麼方式來表示這個“心意”呢?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朱家驊一手操辦起來的“黨務工作人員訓練班”提議,要在紀念兩個條約簽訂一週年的會議上向蔣介石獻九鼎。

  “九鼎”,在中國歷史上一向是象徵國家政權的重器。《史記》雲:“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後來,又有一個“楚王問鼎”的故事。此時,向蔣介石獻九鼎的意思,顯然也有“勸進”的味道,正合彼時“三個一”(即“一個主義,一個政府,一個領袖”)的宣傳需要。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設計委員會討論了這個建議,大家“心有靈犀一點通”,都很明白獻九鼎的用意,於是心照不宣,順利通過;朱家驊將此事報告給蔣介石,蔣介石在呈文上寫了個“閱”,不置可否,實際上是默許了。這樣一來,這齣戲就開始上演了。朱家驊等人為了使獻九鼎的戲達到預期的目的,煞費了一番苦心。

  1943年1月20日,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召開了獻九鼎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出席者主要是各工礦的國民黨黨部代表。會議決定九鼎由民生機器廠負責鑄造,各工礦黨部平均擔負費用。

  1943年1月27日,朱家驊又主持召開了第二次籌備會議,除了各工礦的國民黨黨部代表與會外,一些高等學校的國民黨黨部代表也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決定由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設計並監製九鼎。

  2月19日,舉行了第三次籌備會,會上通過了馬衡設計的康鼎形九鼎方案。九鼎的鼎臺採用川産楠木,上刻蟠螭紋,臺面是綠色雪花呢,鼎蓋用古銅色軟緞覆蓋。馬衡還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九鼎設計緣起》,用他豐富的歷史知識,講述了九鼎的來歷以及他的設計理念。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