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1938年中條山之戰:千余國軍投河而死不投降

時間:2010-11-05 10:24   來源:鳳凰網

  核心提示:“千人都有,不要説八百幾百了,男的,女的都有,屍體都腐爛了,因為在那漂了好幾天了,它那是個漩渦,水就在那兒旋,那屍體也就跟著那水,就在那兒漩,都沒有衣服,後來我才聽説那個水呀打的,把衣服都打掉了,都是光的,十幾歲的,十七八歲,有傷的不多,也有,少數,大部分都是跳下去的,我們都哭了。你沒見著那場面,那簡直是慘不忍睹啊,它一漩過來就撈一個,還漩又撈,那也有100多人在那撈呢。那個漩渦很大,那都是滿滿的,還有一部分流走的,撈上來就地埋,就是三門峽的北邊有一個溝,都埋在那個溝裏邊了,當時也不知道誰是誰,撈上來就埋。”

  “有沒有做什麼標記?”

  “沒有,誰都不知道是誰嘛,那就是把那屍體掩埋了就算不錯了。”

  胥繼武老人説,七十多年過去了,曾經的很多事情都忘了,但三門峽那慘烈的一幕,至今仍然時時浮現在他的眼前。

  通過胥繼武老人我們了解到,那些死難的戰友大多是原國民革命軍38軍177師的將士。那上千名的死難將士,是否就是傳説中的八百“陜西冷娃”?

抗戰中的中國軍人(來源:資料圖)

  鳳凰網專稿,冷暖人生特別節目--“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之鐵血冷娃,原題:《陜西抗戰冷娃 怎一個“冷”字了得》

  七十年前,八百名被日軍圍困在絕壁之上的“陜西冷娃”,先跪天,再跪爹娘,高吼秦腔,撲向滾滾黃河,十七八歲的,男的女的都有,這是一段虛構的傳説,還是一幕沉鉤久遠的悲壯。

  “我這個膝蓋跪過父母,今天,我代我父親來跪你了。”

  南方才子北方將,陜西冷娃排兩行

  “那些大個子上去就跟敵人戳去了,那娃都跳河死了,一千多人寧跳黃河,也不投降,那個秦腔唱著,很高昂。血流,黃河水都變成紅的了,最後一個兵沒有跳,拿著那個軍旗,插到敵人的胸前,才跳進了黃河。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叫南方才子北方將,陜西冷娃排兩行。冷娃這兩個字在陜西話裏,其實可能是形容那些,我們現在所説的酷小夥的意思。”

  最近冷暖人生在網路上,發出了這樣的一個構想:希望大家幫我們,一起來尋找最後的抗日老兵。而我們接到第一封信,就提到了冷娃兩個字,這位觀眾説,其實你們最應該尋找的,是數十年以來,一直流傳的一個八百“陜西冷娃”撲黃河的故事。

  話説七十多年前,中日兩支軍隊,在中條山南麓,黃河北岸,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拼殺。血戰日夜,雙方死傷無數,橫屍遍野,數日之後的一個黃昏,血染殘陽,有一群衣衫襤褸,都是十六七歲娃的中國軍人,被數倍的日軍重重包圍,他們被逼到了黃河北岸一個懸崖之上,彈盡糧絕,三面絕壁,而這八百名“陜西冷娃”,面朝陜西,先跪天,再跪爹娘,他們唱著秦腔一頭紮下山崖,撲向滾滾黃河。不過這震撼心魄,這蒼涼悲壯的一幕,我們在史料中,並沒有找到任何相關的記載描述,那麼這究竟是一個虛構的傳説,還是一些誇張的敘述,還是一段沉鉤的歷史呢?2008年7月,我們來到中條山麓黃河兩岸,尋訪倖存的老兵。

  “八百冷娃”撲黃河

  在西安,我們首先找到了原國民黨第十七路軍,曾參加過中條山保衛戰的老兵,胥繼武。老人告訴我們,他只是聽説,但並沒有看到“八百冷娃”撲黃河,但那場大戰之後,他在黃河岸邊看到了令他一生難忘的一幕。

  可不是現在的三門峽市,那個三門峽是三個峽,水就是由這峽裏邊過,叫人門,鬼門,神門,有四個口,那個水是由那兒流。有老百姓來説,這三門峽這個漩渦裏邊,屍體很多,老百姓説那都是些中國軍人的屍體。胥繼武和戰友,奉令前往打撈安葬死難的烈士,當他們趕到三門峽時,眼前的一切,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

  “千人都有,不要説八百幾百了,男的,女的都有,屍體都腐爛了,因為在那漂了好幾天了,它那是個漩渦,水就在那兒旋,那屍體也就跟著那水,就在那兒漩,都沒有衣服,後來我才聽説那個水呀打的,把衣服都打掉了,都是光的,十幾歲的,十七八歲,有傷的不多,也有,少數,大部分都是跳下去的,我們都哭了。你沒見著那場面,那簡直是慘不忍睹啊,它一漩過來就撈一個,還漩又撈,那也有100多人在那撈呢。那個漩渦很大,那都是滿滿的,還有一部分流走的,撈上來就地埋,就是三門峽的北邊有一個溝,都埋在那個溝裏邊了,當時也不知道誰是誰,撈上來就埋。”

  “有沒有做什麼標記?”

  “沒有,誰都不知道是誰嘛,那就是把那屍體掩埋了就算不錯了。”

  胥繼武老人説,七十多年過去了,曾經的很多事情都忘了,但三門峽那慘烈的一幕,至今仍然時時浮現在他的眼前。

  通過胥繼武老人我們了解到,那些死難的戰友大多是原國民革命軍38軍177師的將士。那上千名的死難將士,是否就是傳説中的八百“陜西冷娃”?

  3萬“叛軍”讓中條山成為中國戰區的“盲腸”

  幾經輾轉,我們在西安近郊的賀韶村,找到了一名177師倖存的老兵,他參加過永濟,陌南,六六戰役,河南,他都去過,娘子關也去了。喬立明老人,今年已屆九十高齡了,我們起初還挺擔心他是不是能夠接受這麼長時間的採訪,沒想到,老人一坐到錄影機面前,馬上像換了一個人一樣,他身體像軍人一樣挺得筆直,沒有等我們發問,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敘述,聲音洪亮,高昂,七十年前的那場大戰,就這樣仿佛在我們眼前。我們跟隨著老人的講述,走近了一群被稱為“冷娃”的中國軍人。

  1938年3月,日軍攻佔太原,兵臨風陵渡,西北岌岌可危,蔣介石令三十八軍軍長,孫蔚如將軍,組建三十一軍團,下轄38軍和96軍,渡過黃河,進駐山西南部中條山抗擊日軍,而三十八軍的前身是楊虎城將軍發動“西安事變”的第十七路軍。“西安事變”之後,楊虎城被迫出國。然而,就是這樣一支以3萬多名“陜西冷娃”為核心,裝備低劣的,所謂“叛軍”,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裏,以陣亡兩萬七千人的慘痛的代價,把十余萬日軍阻隔在了中條山一帶,穩住了整個西北,甚至整個中國的戰局,日軍視其為中國戰區的“盲腸”。

  “我是15歲參軍的,15歲由我老師帶領去的,當時我們老師跟我們講,我們要抗日,不然就要當亡國奴,還有我幾個親戚,都跟我一起走了,年齡比我都是大一點點,就我小。”

  年僅十五歲的喬立明,成為了96軍177師的一名士兵,不久,中條山保衛戰中,最為慘烈的“六六戰役”爆發,1938年6月初,日軍集中了兩個師團,配屬野炮八十余門,戰車30輛,飛機38架,向中國中條山守軍發起了猛烈進攻,而177師駐守的陌南鎮,成為了日軍進攻的首要目標。

  “敵人的飛機掃射、轟炸,敵人的騎兵也衝鋒陷陣,我們的人跟敵人在那拼,咱們很多成千的戰士啊,都已經打成沒胳膊沒腿,有的人甚至頭都掉下來了,有的戰士在那兒,就是沒胳膊了,還拿著槍跟敵人打呢。戰鬥從淩晨3時打到下午4時,中國軍隊和日軍反覆衝殺,陣地多次易手,我的戰友們,那些大個子上去就跟敵人戳去了,那戳過來戳過去,有戳死咱的,也有戳死日軍的,一圍都是幾十啊,不是一兩個人,幾個人在那撲,我的個子,當時16歲個子還低一點,人家還不讓我上去,大人,高個子都衝出去了,親眼看著一個個倒下去。”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