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赴臺個人遊一週年 走遍臺灣體驗“零距離”

時間:2012-06-29 09:29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來到2012年6月28日。在臺灣,在熱鬧的夜市,在寧靜的書店,在夕陽西下的淡水,在陽光明媚的墾丁,邂逅背著行囊、且行且停、悠閒自在的大陸旅人已是尋常事。

  一年前的6月28日,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正式啟動,首批開放城市為北京、上海及福建省廈門市;2012年4月,天津等10城市進入第二批赴臺個人遊開放城市名單。從“未動先熱”到遇冷再到升溫,赴臺個人遊一路走來,雖有起伏但總體平順、呈穩定增長趨勢,兩岸交流進入“雙向”、“零距離”的新階段。

  理性看遇冷

  赴臺個人遊開放前,臺灣媒體曾算過一筆賬,個人遊每天開放500人,依2010年陸客赴臺每天平均消費245美元、每人來臺最長15天估算,半年就可創造百億元新台幣的觀光收益。臺旅會北京辦事處主任楊瑞宗説:“對臺灣旅遊市場來説,個人遊的加入無疑是一針強心劑!”

  2011年6月28日,首批“嘗鮮”的大陸居民——290名來自北京、上海、廈門的遊客,分別搭乘10個航班和一艘遊輪抵達臺灣,展開個人遊行程。機場內,臺灣人的熱烈歡迎差點嚇到他們:幾十架錄影機嚴陣以待、記者圍追堵截,各縣市政府與旅遊業者送上的伴手禮、優惠券多得讓旅客感嘆“手太少、拿不了”。

  轟轟烈烈的開場過後,一則消息似乎澆了兩岸業者一盆冷水:據臺灣媒體報道,赴臺個人遊啟動後的一個月內,赴臺旅客只有500多人,而規劃的個人遊赴臺人數上限是每天500人。

  此前,由於“團進團出”的赴臺團隊遊存在諸多不足,大陸民眾一直對可以自主安排行程的個人遊期待有加,政策剛一齣臺,民眾的諮詢電話便讓各大旅行社應接不暇,可謂“未動先熱”。但實際成行後的人數卻與預期出現如此大的落差,原因何在?兩岸旅遊業者和相關專家分析後的結論是:總體來説,赴臺個人遊門檻較高,手續較為繁瑣,費用較高,開放城市較少,加之市場培育需要時間,短時間內遇冷實屬正常,不必大驚小怪。

  根據國家旅遊局的相關規定: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須到戶籍所在地公安局辦理“通行證”,並通過具有資質的旅行社向臺灣有關部門申請辦理“入臺證”。許多民眾對於需要“雙證”才能赴臺的規定一知半解,曾出現有人只辦理了“通行證”就到機場準備飛臺灣的案例。辦理“入臺證”需要的財力證明、緊急聯絡人等相關材料也讓人不堪其煩。

  個人遊旅客可以自己預訂機票及酒店,也可請旅行社代訂,但價格不可能與團隊遊同日而語,民宿等相對便宜的旅遊資源也未納入旅行社的代訂範圍,再加上交通餐飲等費用,個人遊總體費用較團隊遊高出不少。對於赴臺遊的主力——中老年人來説,完全不用考慮交通、食宿問題的團隊遊,雖然“起得比雞還早、跑得比馬還快”,但省心省力、經濟實惠。選擇個人遊的中老年人,多數是到臺灣探親訪友,而個人遊的目標客戶——青年人,則有時間上的障礙,出遊須作長期規劃,短期內難以成行。凡此種種都使臺灣業者有理由相信,遇冷是暫時的,升溫只是時間的問題。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