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自由行”:在臺灣大學聽課

時間:2012-06-01 08:4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大“傅鐘”。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大文學院。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走出臺灣大學校園,我沉思:第一次到臺灣“自由行”,寶貴的8天,何以流連于臺大這麼久,景美?是也,非也。早春,臺北好季節,小雨、陽光、微風,櫻花剛落,杜鵑花又開了。 

  杜鵑是臺北市花,也是臺大校花。 

  一進臺大百年校門,椰林大道就在眼前。高高的綠椰樹下,杜鵑花開得正盛,一樹樹,一叢叢,雪白、艷紫、水紅。臺大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吸引了許多賞花人,青青草地上,粉嫩的杜鵑花瓣,組成了象徵“愛”的心形,嚴謹的學府裏,盪漾著輕鬆的氣息。 

  忽地,花香裏,一陣鐘聲響起,我想:是聞名的“傅鐘”了,便隨聲尋去。臺大行政大樓前,高聳的鐵架上,果真懸著一口不大的鐘。鐘是自動敲響的,但很擬人化,鐘繩下垂,係在一隻機械“手臂”上,一拉一拉,傳出節奏齊整的“當、當、當”的鐘聲,學生們急匆匆地走進了周圍的教室,噢,是上課的鐘聲。我認真地數了一下,是21響,原以為是倣21響禮炮,後看到“傅鐘”碑文,才恍然大悟。碑文銘刻著傅斯年校長的名言:“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並刻:“民國三十八年,傅斯年先生擔任本校校長,奠定本校發展基石,本校為了紀念傅校長,鑄造了傅鐘,而傅鐘也成為臺大的精神象徵,傅校長的思維哲學正是鐘聲21響之來由。” 

  傅斯年曾任北大歷史系教授、文科研究所所長、代理校長,任臺灣大學校長兩年,猝然倒于臺北議會大廳,年僅54歲。 

  傅鐘對面是臺大文學院,拱門窗、赭紅磚墻,頗有特色的老教學樓,已成為臺北市級古跡。文學院門前種了許多熱帶植物,有欖仁樹、黃椰子、蘇鐵,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樹木,長著像花朵一樣的青嫩綠葉,十分好看。我不知道,這裡是否讓遊人進出,有些忐忑地走了進去。樓道裏靜悄悄的,一位手拿書本,溫文爾雅的中年男子,迎面走來,朝我微笑地點了點頭,我本能地很想説一聲:“老師好!”可想想自己哪像個學生,只好也以微笑作答。不過,這位老師的善意,讓我輕鬆許多,看來這是個歡迎陌生訪客的地方。 

  穿過走廊,一間小教室里正在上外文課,學生很少。拐了個彎,“文學院演講廳”的匾額橫在眼前,一連串清晰的國語飄了出來:“學史要有大歷史觀,要全史在胸。歷史是個大舞臺,註定要演一台戲,沒開始是因為演員未到。”我不由地停了腳步,愣在那裏。到一流大學旁聽文史課,是我已久的夙願,如今驚喜天降,我不再猶疑,輕手輕腳地走進了教室。 

  這是一間較大的階梯教室,投影幕布上列著講課提綱:漢武帝元光時代,西元前134年至129年;元朔時代,西元前128年至123年。講課的是位40歲左右的男老師,圓臉龐,戴著眼鏡,身材勻稱。有七八成的學生在聽課,看來這是一堂受歡迎的歷史課。老師聲音洪亮,不拘小節,一會兒站著,一會兒走動,一會兒坐在電腦前,一會兒又坐到講臺上。課堂裏很安靜,除了回答問題,很少有人交頭接耳。 

  我無法一字不漏地記錄講課的內容,但有些段落,令人難忘。 

  “改革成功與對錯有關嗎?”“武帝一朝成功的改革,只有推恩令。推恩令規定,諸侯王可以將封地分給子嗣,長子繼承王位,如此一來,地越分越少,諸侯勢力自然削弱……”“同學們要思考,歷史上任何一項改革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上的是思維課,考題也類似,要獨立思考,學古辨今。”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是這位老師講課的主旋律,看來傅校長“沉思”的理念隨著每日傅鐘的鐘聲,早已深入臺大人心。 

  很快一節課過去了,我不捨離開,踏著傅鐘的21響,又走進了課堂。“有人通而不透,透才能達。怎樣才能達?孟子曰: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迫於時間,兩節課後,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教室。閒逛著,我來到臺大體育場,許多學生在運動,球場裏的“殘障輪椅網球比賽”吸引了我。兩位殘障女子,坐在輪椅上,輪椅轉動極靈活,像健康人矯健的步伐,滿場奔跑,白色的網球飛來飛去。其中一位女子很漂亮,輪椅轉的時候,長髮隨風飛揚,每打一個好球都會開心地笑。一位老師告訴我:“打網球的殘障人,不是臺大的。”“場地是免費的”。 

  此情此景,讓我想起臺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這也是傅校長的演講詞。這種並非只是紙上的校訓詮釋,對學子的影響,猶如“百姓日用而不知”,卻深刻而長遠。 

  校園裏還有許多值得欣賞的景致,像醉月湖、臺灣第一塊水稻試驗田、老圖書館、學生心理輔導中心、傅園、學生的園藝作品……也都留在了我的記憶之中。(雲 心 文/圖)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