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維特根斯坦談話錄:1949-1951》

時間:2012-06-20 13:27   來源:東方早報 上海書評

  【圖書資訊】

  《維特根斯坦談話錄:1949-1951》

  [美]鮑斯瑪著 [美]克拉伕特 哈斯特維特編 劉雲卿譯

  漓江出版社

  2012年2月第一版 93頁,

  18.00元

  艾耶爾1954年訪問中國時驚訝地發現,在這個哲學的鳥從不生蛋的國家,居然還住著像洪謙這樣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其實這也沒啥好奇怪的,如果他往美國中西部內布拉斯加州跑一趟的話,就會發現在這個荒草多於文化的地方,頑強地生存著一個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的闡釋者——鮑斯瑪(Nets Kolk Bouwsma,1898-1978)。要知道就算在當時的英國,也沒幾人能説清楚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到底是什麼東西。鮑斯瑪是內布拉斯加大學的哲學教授,他的名字看上去有點兒怪,因為那是荷蘭語,他是荷蘭移民的後代。

  鮑斯瑪原是黑格爾哲學的擁躉,後來因為讀到摩爾(G. E. Moore)的著作,就和唯心論説再見了。他不僅自己刻苦鑽研摩爾的思想,還把學生送到康橋跟摩老深造。這些學生裏面有個叫馬爾康姆(Norman Malcolm,1911-1990)的,一到康橋反倒被維特根斯坦給迷住了,他就是《回憶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A Memoir)的作者。在此前後,鮑斯瑪也讀到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筆記《藍皮書》,這書當時在私底下流傳,還是油印本。通過閱讀,他意識到摩爾只是個鳴鑼開道的,而維特根斯坦才是“那將要到來的”先知。

  1949年7月,已在康奈爾大學任教的馬爾康姆促成維特根斯坦訪美,在大學和自己家中舉辦各種討論班,參加者有納爾遜(John Nelson)、多尼(Willis Doney)、布萊克(Max Blake)、布朗(Norman Brown)以及專門從內大跑來的鮑斯瑪。鮑斯瑪比維特根斯坦約小十歲,為人嚴肅踏實。初見面時,鮑斯瑪非常緊張,也有些害怕,但沒想到先知非常看重他,多次邀他一起外出散步,討論問題。鮑斯瑪很快意識到,站在自己面前的這個人,是一個少見的天才,他不喜歡閒聊和扯淡,對別人所提的問題,不分大小,都以獅子搏兔的方式思考,能聽他講話,實在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機遇。

  在康奈爾度過夏天后,鮑斯瑪來到麻省北安普敦的史密斯女子學院擔任秋季學期公休學術假期的替補教師。維特根斯坦回英國前,又于10月中旬到史密斯學院拜訪鮑斯瑪,待了大概三天,兩人繼續散步、討論。回到英國後,牛津方面請維特根斯坦擔任“洛克講座”,他謝絕了,卻推薦了鮑斯瑪,於是兩人又在英國重逢,重新開始散步、討論,直到維特根斯坦1951年4月在康橋去世。鮑斯瑪後來回憶説,想起要給維特根斯坦彙報洛克講座的事兒,他心裏就害怕。還好,老維什麼也沒問。

  鮑斯瑪是個有心人,維特根斯坦每次講什麼,他都記在腦子裏,回來就做筆記。這些筆記一直在學生和朋友間流傳,但鮑斯瑪從未有出版的打算。原因之一是維特根斯坦罵了一些人,而這些人當時大多數還在世。老維罵人的導火線,是席爾普(Paul Arthur Schilpp)主編的《在世哲學家文庫》。這套書出版時,張大哲學家申府曾作熱情洋溢的推介,説它是“大戰的幾年裏邊,最出色的一部哲學書”。但維特根斯坦和老張顯然意見不一致。關於杜威卷,他很不屑:“杜威還活著吶?”鮑斯瑪貢獻過文章的摩爾卷,有篇摩老的自傳,裏面描述了自己的童年。老維卻哪壺不開提哪壺:“但鞋匠也有童年呀。”

  最毒舌的評語,獻給了老維早年的兩個師傅,羅素和懷特海。張申府在《羅素——現代生存的最偉大的哲學家》中肉麻地説過: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