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少兒文藝:為孩子書寫“中國式童年”

時間:2016-02-16 08:47   來源:人民日報

  如何書寫中國式童年?這不僅僅是方法論的問題,從根本上講,這是兒童觀的問題。把兒童當作一個簡單化、概念化的真空中的人,還是把兒童當成一個真正的人來對待,將直接決定一部作品藝術品質的優劣

  少兒文藝是一個大概念,它包括少兒讀物、少兒影視、少兒動漫,等等。由於資訊傳播的便捷,我們的孩子幾乎可以同步地享受到這個時代少兒文藝的最新成果,擁有一個精神富足的童年。

  然而,與外國少兒文藝的“來勢洶湧”相比,富含“中國元素”併為少年兒童所喜愛的優秀作品是否足夠豐饒?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説一説何為中國元素、為什麼要強調少兒文藝中的中國元素。中國元素首先指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始自了解,了解的功課需從少兒時代做起。這不僅出自父母、社會的期待,更出自孩子們自身的生命需求: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我們的來處。

  中國元素 的另一大內涵,是指當代中國故事與當代中國經驗,即現實指向。我曾經就一位國內暢銷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與出版人討論:這位作家的作品不如國外同類題材作品 的文學性強,有失精緻,但為什麼他的書比同類引進作品暢銷?這位出版人説,那是因為中國孩子更喜歡看表現他們身邊人身邊事、反映他們生活的作品。的確,對知識和閱歷都還不夠豐富的少年兒童來説,通過文藝作品認識自我、探索未知世界,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徑。反映當代少兒生活的作品,更容易讓他們産生共鳴,從而實現文藝的引領、撫慰,文藝的啟智、怡情。

  新時期的少兒文藝也曾留下皮皮魯和魯西西、霹靂貝 貝、男生賈裏、男孩桑桑、大頭兒子、淘氣包馬小跳等鮮明的為小讀者、小觀眾所喜愛的主人公形象。但是相對於我國3億多少年兒童,相對於他們豐富多彩的個性和差異化的生存狀態,當前少兒文藝所表現的廣度和深度還是遠遠不夠的。比如,我們有6000多萬留守兒童,卻沒有誕生影響廣泛的、為這一龐大群體代言的文藝形象。同樣,反映農村與少數民族地區少兒生活的文藝作品也比較少,或者説其影響力沒有都市題材的影響力大。而即便是表現都市兒童生活的作品,也往往是速 寫式的、對表像進行描摹者多。這些都束縛了中國元素在少兒文藝中的展現。

  一方面是中國元素不夠豐盈,另一方面則是作品中的中國元素難以 與少兒心理相契。一提到表現傳統文化,很多少兒讀物或影視作品在一次次地“炒冷飯”。如何把傳統文化精神以審美的方式融入到作品中,而不是生硬地嵌入,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有效地對接,是當下少兒文藝創作無法回避的問題。

  如何書寫中國式童年?這不僅僅是方法論的問題,從根本上講,這是兒童觀的問題。馬克思説過,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把兒童當作一個簡單化、概念化的真空中的人,還是把兒童當成一個真正的人來對待,將直接決定一部作品藝術品質的優劣。創作者應把兒童放置在這個大時代中、放置在豐富而複雜的社會關係中來考察,而不是切斷兒童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切斷兒童和周圍人的關係孤立地來描寫,仿佛他們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特殊群體。事實上,任何一個時代的兒童,都不能擺脫現實生活加諸他們自身的重量。他們與這個世界之間擁有生動而微妙的互動,可以説,他們的生存狀態折射著一個時代的全部。

  此外,給孩子們看的和給成年人看的文藝作品的區別,是審美方式的不同而不是 審美高下之分。因而,創作者需心懷敬畏地看待“少兒”兩個字,遵循少兒文藝自身的藝術規律。不是簡單地、敷衍地、想當然地,用成年人對兒童的抽象想像來裁 剪他們生機盎然的真實的生命體驗,而是走到他們的生活中去,借助審美的觸角探察他們的內心需求,他們的憧憬與煩惱、快樂與憂傷。如此,才能創作出沉甸甸的、閃現著現實主義精神的好作品,才能富有深度地表現當代中國孩子的生活,進而成為我們今天所需要的富含“中國元素”的少兒文藝。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