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閻崇年自選集》新書發佈會在京舉行

時間:2016-01-22 14:16   來源:台灣網

  1月7日上午,著名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的新作《閻崇年自選集》新書發佈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老國展)舉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北京廣播電視臺臺長、黨委書記李春良出席發佈會,特意到場支援。

  本書是著名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的學術自選集。閻先生窮經皓首,讀史閱世六十載,八十高齡亦筆耕不綴,精選了29篇代表作結整合書。

  本集二十九篇文章,分為六組:第一組《森林文化之千年變局》等二篇,為綜論類;第二組《論努爾哈赤》等八篇,為人物類;第三組《論寧遠爭局》等六篇,為戰史類;第四組《論滿學》等五篇,為滿學類;第五組《張吉午與<康熙順天府志>》等五篇,為考據類;第六組《明永樂帝遷都北京述議》等三篇,為北京史。

  這部《閻崇年自選集》由全國百佳出版社——九州出版社隆重推出,共收文章二十九篇,約五十萬字,分為六組,分別為綜論類、人物類、戰史類、滿學類、考據類、北京史。全書大體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前十六篇文章從第一篇《森林文化之千年變局》到《遼西爭局兵略點評》,加上後面的一篇《明永樂帝遷都北京述議》,大體以滿洲雄起、明亡清興為經,把重要人物、關鍵事件編織其中,大致給出了明清交替、朝代興亡的脈絡。重要人物包括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明珠、于謙、戚繼光、袁崇煥等;關鍵事件主要包括明成祖遷都北京、遼西爭局中的寧遠之戰、覺華島之役、大淩河之戰以及明末北京保衛戰、清軍入關等。後半部分從《論滿學》起,除《于謙〈石灰吟〉考疑》和前面所提《明永樂帝遷都北京述議》這兩篇,其餘十一篇文章論述滿洲文化,內容涉及歷史、文學、典章制度、宗教習俗、文書檔案乃至宮室、火器等;最後一篇《北京宮苑的民族特徵》,説的是元、明、清三朝的北京,但以元、明為鋪墊,落腳點在清,展現的也是“滿洲文化”對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承和蒙、漢民族文化的融合,因而也可放到“滿洲文化”中。

  閻先生不囿舊學,有許多學術上的獨到創見,在很多方面更是自成體系。比如,作者首次在史學領域提出中華五种經濟文化類型——中原農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東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東部沿海及其島嶼的海洋文化;首次在史學領域論述森林文化的定義、特徵、演變及其作用,並論述其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三千年曆史演進中分合、盛衰的變局,闡述森林文化與中華多元文化的衝突與融合,特別論述滿洲興起的森林文化元素,最後統合於大中華文化。提出了滿洲文化具備“滿—蒙—漢”三元特徵,正因如此,才使其能應付來自蒙古草原文化和漢族農耕文化的兩種挑戰,相容蒙古之獷武雄風和漢族之文化翰蘊。這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另外,作者關於“三個千年”之説,亦頗有氣勢:中國有文字記載的三千年曆史,經過三個千年大變局,進行三次文化大交融——第一次主要是農耕文化內部的交融;第二次主要是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交融;第三次主要是森林文化入主中原,農耕文化與森林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大交融,開出中華文化之花,結出中華文化之果。三個千年變局的實質是由變而合,由合而大,最終統合為大中華文化,生生不息,骙骙健行。三個千年變局所形成統一多民族的持久穩固的中華文化共同體,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閻先生在自序中説:“求真求理,史法自然,這是我治史的旨趣。研究歷史,最難之處,在於兩點:説別人沒有説過的義理,用別人沒有用過的史料。一生顛簸,志在於學。學術之路,漫長曲折,求真求理,篤志彌堅。吾二十歲後步入史學領域,五十歲始於清史領域攀登,六十歲始於滿洲學中開拓,七十歲始於影視史學探索,八十歲始於森林文化研究。”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