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2日電 由中國文物學會主編、北京出版集團出版的記錄新中國成立以來捐獻文物精品及文物捐獻者事跡的大型系列圖書——《新中國捐獻文物精品全集》出版首發式近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北京出版集團總經理曲仲等領導,《全集》總編輯、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彭卿雲,執行主編、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劉煒,中國文物學會顧問耿寶昌、李曉東等,文物捐贈者家屬、中國工程院院士傅熹年,以及張傳綵、樓宇棟、孫洪琦、馬思猛、章立凡、鄭源等,受捐單位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徐悲鴻紀念館、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吉林博物院、吉林博物院、天津博物館等的領導和代表出席了首發式。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文物保護日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社會各界紛紛捐獻文物,極大地補充了考古發掘所得,豐富了館藏文物規模,壯大了博物館的藏品規模、品種、結構,為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捐獻文物精品全集》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國文物學會主編,全國各地受捐博物館支援、北京出版集團出版的60卷大型系列圖片。它的編輯出版具有特殊意義,是對一代又一代文物捐獻者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表彰和感恩,也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保護文化遺産、讓文物活起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等一系列指示重要精神的一項重點工程,是文博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做出的一份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以社會各界人士捐獻了數以十萬計的各類文物。故宮博物院累計接收捐獻文物三萬多件,其中珍貴文物近兩萬件,捐獻者達七百餘人次。中國國家博物館自建館以來,累計接受社會各界人士捐獻古代文物六百三十余人次,涉及文物六萬六千余件。大量的捐獻文物早已成為全國各地博物館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顯示了社會各界對博物館的信任和對其文物保護、展示和研究的嘉許,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初期,各級博物館接受捐贈人次最多、規模最大、文物品質最高。在文物捐獻者中,有率先垂范的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有張伯駒、潘素夫婦,傅增湘、傅忠謨、傅熹年祖孫三代,商承祚、商志(香覃)及子女祖孫三代,有周叔弢、孫瀛洲等著名收藏家、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有鄭振鐸、周培源,徐悲鴻、廖靜文夫婦等藝術科學大家兼黨政幹部;有路易 艾黎,胡惠春、王華雲夫婦,葉義、潘玉良等愛國華僑、華人和國際友好人士,還有普通群眾。他們都是懷著對新中國的熱愛和信任,向國家無償捐獻文物,在文物界和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影響深遠。
文物是歷史發展的物證,由藏寶於民轉而藏寶于國,使之得到永久性保存和利用,成為社會共用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無疑是最好的歸宿。正如張伯駒先生所説:“東西在我的手裏,就是在國家的手裏,我怎麼能和國家分你我,一定上交國家,無償捐獻。”他們是真正的收藏曆史、收藏時代、收藏文化、收藏學問,是為弘揚民族魂,呵護文化根脈而收藏。他們捐獻文物的高風亮節,連同所捐獻的文物一起,是國家、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是新中國文物事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時間流逝,世事滄桑,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第一代捐獻者已經陸續離世,許多真實的感人事跡逐漸湮沒了。即使一些文博工作者對這一時期捐獻情況也知之甚少。因此將捐獻者的義舉懿行記錄下來,傳之後人,迫在眉睫。正是在這種歷史使命感的召喚下,謝辰生等文博界老專家提議,由中國文物學會編輯出版《新中國捐獻文物精品全集》。這項工作得到了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全國各地博物館以及捐獻者家屬的大力支援。因此,這不僅是一項澤被後世的重大文化工程,更是一項歷史記憶的搶救工程。
全書以專文介紹捐獻者的生平、事跡,載錄捐獻文物精品的圖片,而且以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翔實的文字介紹文物的流傳經過、捐獻中的趣聞軼事、文物的價值和學術地位,並收錄了捐獻者或專家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全面而生動地展現了捐獻者的生平事跡及所捐獻文物的珍貴价值。
經過近五年的努力,《新中國捐獻文物精品全集》之張伯駒/潘素夫婦卷(三卷)、徐悲鴻/廖靜文夫婦卷(三卷)及鄭振鐸卷(兩卷)率先面世,其他數卷正在緊張編輯中,預計年內將正式出版十五卷。全部出版工作預計在5年內完成。(姚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