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第二部《黑暗森林》英文版發售以來,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再次成為公眾和媒體的熱門議題。
當科幻文學乃至文學的衰落成為全球普遍現象之時,中國科幻這個小眾的文學分支卻開始大步邁向國際。“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世界水準”的劉慈欣,更是結結實實地讓外國讀者領略到中國科幻的廣度和深度,功力和魅力。
當中國科幻作為一個整體逐漸進入外國受眾視線,人們不禁要問,劉慈欣和《三體》是不可複製的個案,還是中國科幻群體性崛起的前奏?小眾文學的國際化之路,到底怎麼走才能走得通?
【成功之路:步步精心】
《三體》系列小説在國際市場獲得成功,作品本身內容過硬、海外出版方編輯到位是一個原因,中國出版方的準確定位、精心打造同樣功不可沒。
為把《三體》推向國際市場,中國出版方著實下了一番苦工,尤其是選擇合適譯者,因為這一環節往往能夠決定作品英文版的成敗。
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中國教圖)出口綜合部版權代表陳楓介紹,對於中國圖書的海外出版,業內傳統模式是先由國內出版社翻譯樣章或作品簡介,然後找國外出版公司賣出版權。不過,國外出版社對這種模式並不太認可。
《三體》的海外出版操作模式是,中國出版方在全球範圍尋找一流譯者,拿出高品質完整譯本直接對接國外出版社,最終找到了托爾圖書公司這樣的好“東家”。
負責《三體》系列作品海外出版的中國教圖出口綜合部版權高級主管宋亞娟説,《三體》三部曲第一部和第三部由劉宇昆翻譯,第二部由喬爾 馬丁森(中文名周華)翻譯。為節省時間,加快進度,兩人幾乎同時開始翻譯,便於後續出版發行。
出版方對譯者的選拔相當嚴格。先廣撒網招募,然後試譯,最後盲評。譯者的定位是久居國外的中國留學生或者“洋北漂”,必須對中西方文化有較深刻的理解,這樣才能確保譯著既保留原作精髓又通俗易讀,適合海外讀者。
劉宇昆是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其文學和文字功底自不必説。而周華是資深中國科幻迷,“讀過的科幻小説數量之多,連大劉本人都感嘆,”宋亞娟説。
宋亞娟覺得,《三體》系列的成功,在於作者、譯者、國內出版方、海外出版方的良性互動和每一環節的高品質完成。
即便是大劉這樣的作家,作品中依然難免有些小瑕疵。中方編輯和譯者先“過濾”幾遍,改掉一些小毛病,美國編輯進一步調整潤色,以適應海外市場需求。
【國際之路:漫漫征途】
中國教圖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英文版的《三體問題》全球銷量超過3萬冊,其外文版版權引起10多個國家近30家出版機構的“爭奪”。
《三體》在國際市場的不俗表現讓人好奇,這是僅此一份的成功個案,還是中國科幻群體性崛起的前奏?
宋亞娟介紹,有了《三體》的成功經驗,中國教圖今後還打算推出劉慈欣的《超新星紀元》英文版,運作資深科幻作家王晉康、青年科幻作家寶樹的部分長篇科幻代表作品,同時進軍懸疑小説,陸續把一批中國作家的高水準作品推向國外。
科幻作家韓松認為,《三體》獲得國際認可,説明中國科幻品質上升,也説明華語科幻作家、包括華裔作家作為一個群體,一段時間內受到關注。
韓松説,這兩年中國的“科幻熱”興起原因很多,包括八零後九零後等群體“起來了”。他認為這股浪潮可以持續,對新興的科幻寫作力量同樣懷有信心。至於與國際同行的差距,韓松覺得在於“想像力沒有完全解放”。
韓松説,即便在世界範圍內,文學都處於某種衰落之中。科幻作為文學的一種,自然會受環境影響,“本身就是小眾。如今人們選擇很多,不一定是科幻”。
劉慈欣曾評價,韓松作為科幻作家,作品風格強烈,“幾乎不可替代”。先前,韓松的一些短篇小説曾經譯成英文和日文版本,不過長篇小説尚未進入國際市場。韓松覺得,如果能找到文字和知識結構上匹配的譯者,作品可能會有更多外國讀者。
青年科幻作家王尚則認為,《三體》英文版在國外受歡迎,從側面説明翻譯對中國科幻的國際化相當重要。不過,對於中國科幻的真正崛起和國際化之路,他並不太樂觀。
在他看來,如今中國的科幻文學依然處在邊緣位置,科幻電影和動畫等産業延伸更弱。“大劉的《三體》會推動提升科幻在中國的影響力,但僅憑一人之力,或者光靠科幻作家群體,都很難讓科幻文化真正崛起,”他説。
先前,大劉曾經對致力於科幻寫作的年輕人有過一句忠告:首先要有工作,中國科幻市場還很難養活作家。在他看來,科幻作家應當對未來世界抱有好奇心,對廣闊宇宙有嚮往、有敬畏感,這是從事科幻文學的基礎。
在這個現實往往比科幻更科幻的時代裏,科幻的未來如何?王尚認為,科幻和所有文學形式一樣,既需要好的作者,也需要高水準的讀者。
“如果大家只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忙於股票、房子等問題,對於社會更深層次的想像甚至是宇宙的秘密毫不關心,這樣的環境對任何創作都不太有利。”(韓梁)(新華社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