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小難民”出書記錄抗戰時期逃難故事 冰心作序

時間:2015-06-23 14: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難民自述》封面。

《小難民自述》封面。

  13歲的“小岵”。

  吳大年近照。

  近日,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難民自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本寫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書,説的是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初,“小岵”與全家人在外公的帶領下,從南京輾轉經安徽、湖北、湖南、貴州,終於逃到了雲南昆明的故事。驚魂甫定,只有13歲的她記錄下了那八千里路的戰火和塵土,其文字真實、動情、充滿細節。昨日,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這位90歲高齡,仍然喜歡寫寫畫畫的“小岵”吳大年。

  “小岵”本名叫吳大年

  這本署名 “小岵”的《小難民自述》,寫的是“在路上”,也是“在路上”寫的,當年作者的年齡只有13歲。今年6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再版了這本書,原書于1940年3月由商務印書館在香港出版。記者通過出版方了解到,“小岵”本名叫吳大年,今年已經90歲高齡。在南京老人的家中,記者看到,平日裏老奶奶仍然喜歡寫寫畫畫,養花養草,精神頭很足。

  回憶當初寫作這本書的動因,吳大年説,她的父親吳鼎(定九),祖籍江蘇常州,是中國新聞界的知名前輩。“七七”事變爆發之後,“八一三”淞滬又起烽火,日本軍隊向著民國首都南京步步逼近。為了保護家人安全,吳大年的外公把一家老小送到南京城外的江寧縣銅井鎮暫住。“中秋節後的那一天,是南京城遭敵機轟炸最劇烈的一天。火光沖天啊!那火的顏色,紅得嚇死人。”吳大年回憶。

  南京淪陷的十天前,外公帶領這一家九口—他、他夫人、他女兒、他女兒的三個孩子、他女兒丈夫的妹妹、他的兒媳和孫子—踏上了逃難的漫漫征程。從安徽到江西、再到湖北的那一路,日軍的轟炸始終相伴。直到1938年5月下旬,一家人才安全抵達了西南大後方。

  到了雲南昆明後,吳大年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但她的心依然不平靜。從1938年7月到1939年1月,吳大年寫出了4萬字左右的《小難民自述》。完稿後,外公楊若給她起筆名為“小岵”。“岵”字的原義是“有草木的山”。

  冰心給《小難民自述》作序

  吳大年寫了這本書的消息,傳到了她所在學校的兩位老師耳朵裏。這兩位老師同時也是記者,當年許多記者都到學校兼職教書。兩位記者看了吳大年的書稿,就熱情地替她聯繫出版。為了增加這本書的“力度”,他們先是請雷鳴遠先生題了字,隨後請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題寫書名,還請冰心先生給全書作序。冰心先生在序中稱讚作者:“小小的十三歲年紀,能夠清晰不紊地追寫她的沿途印象和感受,寫至數萬字之多,無論從哪方面看來,都是難能的。”在他們的幫助下,1940年3月,“小岵”所作的《小難民自述》終於由商務印書館在香港出版。

  解放後,《小難民自述》並沒有再版,吳大年家中的兩本書漸漸成為“孤本”。記者看到,與1940年版的《小難民自述》相比,新版有兩個十分明顯的特點:一是文字由原來的豎排改成了橫排,更為符合今日讀者的閱讀習慣;第二個,就是文字中還加入了35幅寫意畫。這35幅寫意畫,看上去很有豐子愷的畫風。“我確實被書中的文字打動了,”青年畫家呂傑曉説,為了創作這組插畫,他把書稿全部通讀了不下3遍,每個適宜作畫的地方,都仔細揣摩,還參考了很多相應的民國照片。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