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王蒙時隔10年再出中篇力作《奇葩奇葩處處哀》

時間:2015-04-08 08:35   來源:文匯報

王蒙時隔10年再出中篇力作《奇葩奇葩處處哀》

  文/文匯報記者 許旸

  剛上市的今年第4期《上海文學》雜誌,發表了81歲作家王蒙最新中篇小説《奇葩奇葩處處哀》。他上一次發表中篇作品《秋之霧》,還是10年前。在評論家看來,這位文學“全能選手”以跨越半個多世紀的中短篇小説創作,廣泛探索了多種敘事風格的可能性。王蒙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寫這部中篇新作時變得“隨心所欲”——“語言怎麼合適怎麼來。感覺內心一下子開放給了俗世,但立意絕不止步于俗。”  

  “行文不節制,容易寫成肥皂劇”

  中短篇小説一直是王蒙嘗試敘事藝術創新的“試驗田”。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童慶炳看來,沒有一個作家能像王蒙這樣多層面地領小説藝術革新風氣之先,近60年創作歷程中,王蒙大膽“探險”現實主義、意識流、隱喻象徵、新筆記體等表現手法,“王蒙體”自成一格,使當代小説獲得了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對現實的批判力量。

  且看這部中篇新作《奇葩奇葩處處哀》,小説中的主人公老年喪偶,好心人為他介紹對象,形形色色情感經歷輪番上演,不斷沖刷著男主人公的人生體驗……在強調可讀性的基礎上,王蒙為作品中的6名女性注入了更深刻內涵。“當代社會的土洋男女、城鄉老少、高低貴賤,擁有諸多可愛、可悲、可笑之處。表面上是家長裏短、雞毛蒜皮、洋相醜態,但背後勾畫出飛速變化的世間百態,折射了命運的高高低低、坑坑洼洼、苦苦甜甜。”

  王蒙稱,兩年前他就構思好了這部小説,卻遲遲沒有動筆,就是怕寫成不加節制的肥皂劇。他不願把眼光僅停留在茅屋土炕、人間煙火上,“這個拉拉雜雜可以無限擴展,但行文力度就被削弱了,目前看來,中篇的體量是恰當的”。王蒙覺得,如果讀者看完後,能發出“有些人簡直是絕了”的感嘆,那人物形象塑造也就站穩了。《上海文學》主編趙麗宏認為,《奇葩奇葩處處哀》巧妙地把廣闊時代圖景,納入精心編織的文體結構,同時不乏大量鮮活細節,堪稱中國當代中篇小説創作的重要收穫,也是作家自身一大突破。

  給“奇葩”打上悲情化色彩

  重拾當代生活題材的王蒙集中發力,除了《奇葩奇葩處處哀》在《上海文學》雜誌刊發,他的短篇小説新作《仉仉》《我願乘風登上藍色的月亮》也於今年4月同時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上發表。“即便在我創作最旺盛的時期,也沒出現過作品在3份文學刊物同時亮相的情況。”王蒙總覺得,還有好多東西要寫,“我的精神頭很足,計劃中的下一部作品將以在瑞士日內瓦的親身見聞為線索。”談及耄耋之年筆力仍健的緣由,王蒙笑稱:“我喜歡和年輕人交談,從不斷絕與生活的親密接觸。打動我的日常素材,都會納入創作中。”

  作家對新鮮事物的敏銳把握,從《奇葩奇葩處處哀》的小説名字便能窺得一二。這個標題乍一讀有點“怪”,卻暗藏了作者獨運的匠心。“事實上,‘奇葩’最初是個褒義詞,後來演變成網路上的搞笑語言,帶有罵人取笑的意味,但這次我給它打上了悲情化色彩。”王蒙認為,小説中性格、背景迥異的女性們,各有苦衷和慾望,沒有誰故意要變成某一類奇葩,詞語背後傳達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不理解。“所謂的奇葩,多少帶有遺憾、痛心或打著問號的命運色彩。”

  在小説中嫺熟運用新潮語匯的王蒙,並不排斥網路時代的資訊便利和海量化,但他堅持瀏覽式翻閱不等於閱讀,更不能取代嚴肅閱讀。“我主張讀一些費勁的作品。除了順流而下的書,還要讀攀援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書。”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