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湘西秘史》 出版:以小説形式留住湘西文化

時間:2015-04-07 08:51   來源:人民網

《湘西秘史》 出版:以小説形式留住湘西文化

  作家李懷蓀歷時14年創作的長篇小説《湘西秘史》日前首發。小説分為上下兩冊,以湘西浦陽鎮兩大家族的恩怨情仇為主線,抒寫了清代末葉浦陽鎮近半個世紀的生活圖景,生動再現了百年前一個神秘而真實的湘西。這部鴻篇巨著不僅折射了百年湘西的市井百態,也反映了一位數十年從事湘西歷史文化研究的“草根”學者的人生歷程。

  十年田野調查 蒐集湘西民俗資料

  作家李懷蓀早年從事戲劇、文學創作,先後奔走于湘西各縣。據他回憶,為了蒐集湘西歷史文化資料,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地理民情,他幾乎跑遍了沅水中上游(包括湖南、貴州、湖北、四川毗連地區)所有的縣,有的還去過兩三次,做了幾百萬字的筆記。其間,他還曾沿著沅水進行了近兩個月的考察,了解湘西人的水上生活。“為了解沅水流域各地碼頭的狀況,曾經花了17天時間從托口古鎮順江而下到達常德市,考察放排工人到達常德以後的生活狀況。為了採訪‘飚灘’的‘灘師’、潛水的‘汨師’,在沅陵的青浪灘住了一個月。”李懷蓀回憶起採訪經歷。

  尋訪民間藝人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

  “梅山虎匠”、“目連戲”、“送瘟”是在湘西流傳了千百年的漁獵、戲曲及民俗文化,如今都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對此,李懷蓀十分感慨,“有的已經無法延續生命,只能留在湘西的記憶裏,有的則作為國家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以留存,所以將它們發掘、記錄下來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談及保護有中國古典戲曲活化石之稱的目連戲時,李懷蓀回憶到,“當時熟知辰河目連戲所有劇本和排場的,只有一位八十多歲的石玉松師父,1984年9月,我去到石師父在農村的家中,住了一個多月,記錄了辰河目連戲所有的劇本和排場,就在我離開石師父家中二十天以後,老人便過世了。”據介紹,該戲劇于1989年申報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文化促進基金會搶救民間文化遺産的援助項目。李懷蓀説,“如今,我將這些古老的文化展現在小説裏,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流傳于後世,也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

  創作《湘西秘史》 留住湘西歷史文化

  《湘西秘史》是李懷蓀數十年民俗文化積澱的成果,小説中的人物個性在民俗事象中得到漸次彰顯,同時通過人物事件的複雜關係,淪肌浹髓地再現了南方特別是湘西一帶巫儺文化的神秘與深邃。文學評論家李建軍評價説,“《湘西秘史》是我們認知當下小説創作中虛假浮華問題的一個路標性作品,它體現的是一種真正的,像我們踩在腳下的大地一樣很真切、樸實的東西。”

  據李懷蓀介紹,小説採用傳統的章回體形式,其結構源於《紅樓夢》的啟發 。他説,“《紅樓夢》的結構,是圍繞著寶、黛、釵這個‘三角’來搭建的,我的《湘西秘史》,男主人公一生和四個女人,女主人公一生和兩個男人,構成了一個‘六角’,小説中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與這個‘六角’有關聯。”(孫娜)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