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灣工業總會發佈的《2017年工總白皮書》顯示,在119個議題中,兩岸議題由過去的25項驟降至12項。在島內經濟面臨復蘇乏力,競爭下滑的境況下,島內業者深感無奈無望,擔憂將進一步加劇經濟邊緣化和削弱競爭力。試問:這種“兩岸議題驟降”對臺灣是好還是壞呢?
近段時間以來,臺灣島內在投資環境、産業轉型、人才吸引等方面患上一系列的經濟迷霧“綜合症”,臺灣的經濟競爭力不斷下滑,各行各業人才外流,投資審批繁瑣緩慢,不僅讓外來投資處於觀望和止步的狀態,還使臺商紛紛選擇離島對外投資。
尤其是蔡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和兩岸同屬“一中”,讓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對“一帶一路”又視而不見,漠視商機流失,強力推動的“新南向”面臨諸多難題,無法提振島內經濟。臺灣工總理事長許勝雄表示,過去一年兩岸關係情勢變化,對臺灣經濟發展造成不利。
兩岸經濟合作與互利往來,有助於臺灣經濟長遠發展。加之兩岸之間天然的情感和文化優勢,臺灣只有倚重大陸才能實現“走向世界”。島內業者對此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大陸市場始終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穩定的兩岸關係才是解決島內經濟難題和困境的根本之道。
但是,蔡當局對島內業者的呼籲和意見充耳不聞,不傾聽不採納,反倒是一意孤行地推動“新南向”,執迷不悟要降低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通過各種行政手段達到“拒大陸千里之外”的願望。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對臺灣經濟百害無一利。
對於兩岸間的民間交流和經貿合作,蔡當局空喊口號超過實際行動,空洞措施勝過善意舉措,對大陸一再釋放的便利措施和互惠政策,在擔憂被“統戰”的意識形態下,始終對兩岸經貿往來橫加阻攔,設置障礙。同時,對陸資赴臺又百般刁難,拒之門外。
“兩岸議題驟降”不利於提升臺灣經濟競爭力。蔡當局讓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溝通、溝通、再溝通”的心態用在兩岸經濟上變成了“阻擋、阻擋、再阻擋”,已經嚴重影響到兩岸經貿關係,互信降低,危機升高,一味靠攔和擋只會讓臺灣經濟競爭力下滑,讓臺商感覺到在島內創業困難多,投資回報少。臺灣當局應該做的是助力臺商投資大陸,搭乘大陸經濟快車,解決島內經濟困境,促使臺企“走出去”。
“兩岸議題驟降”勢必影響臺灣搶抓大陸商機。大陸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巨大的經濟發展空間和商機,讓世界各地都紛紛搶抓機遇,加大與大陸經貿合作的力度和深度。臺灣工總發佈的白皮書也建議臺灣當局要加速完成兩岸間經濟協議,修改“大陸地區人民進入臺灣”相關法規,落實簽署的相關協議,為島內産品銷往大陸減少障礙,消除干擾。可見,蔡當局應以臺灣和民主福祉為重,以兩岸和平為念,拿出行動和善意,為臺企臺商投資大陸創造良好寬鬆的環境和條件。
“兩岸議題驟降”加劇島內人才外流,令投資止步。大陸的發展機遇不僅僅讓臺商加快登陸投資步伐,還讓越來越多臺青紛紛登陸創業。而島內各種人才對薪酬、環境、待遇、前景感到無感無望的情況下,棄島登陸,相關研究機構認為臺灣專業人才外移居世界第一,2021年臺灣將成為人才最為短缺的地區。臺灣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表示,臺灣受薪階級包括企業主約70萬人在海外工作,其中35萬人在大陸,此外,7成上班族希望到大陸創業。可見,“兩岸議題驟降”只會讓島內人才加劇外流,進而影響和降低投資入島。
數據顯示,大陸是臺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地區、第二大進口來源、第一大外貿順差來源、第一大對外投資地。2016年兩岸貿易總額為1179億美元,佔臺灣整體對外貿易的23.1%,其中739億美元出口到大陸,440億美元自大陸進口,共為臺灣帶來299億美元的外貿順差。可是,蔡當局上任一年多以來,兩岸經貿受到影響,之前的經貿熱絡也降溫不少,臺灣對大陸經濟依存度為40%,而大陸對臺灣經濟的依存度僅為2%,顯然,“兩岸議題驟降”受傷的會是誰,影響較大,一目了然。
在臺灣面臨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的“五缺”問題和臺當局失能、社會失序、“立法院”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臺灣失去總體目標的“六失”問題的境況下,臺灣當局只有積極推動兩岸經貿合作,助力兩岸互動往來,才是為臺灣和民眾謀福祉的善意之舉。(台灣網網友:賈永輝)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