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一年輕媽媽孔令群,她的戶籍欄上性別資訊為“男性”。因戶籍性別不符,她不僅辦不了身份證、結婚證,也不能辦理女兒的出生證明,這使得孩子的戶籍及今後的上學都會受到影響。(8月21日 澎湃新聞網)
戶口本上的性別一欄突然從“女”變成了“男”,這不是誰做了當下“時髦”的變性手術,而是派出所的登記出現了錯誤。這都不是最令人驚訝的,驚訝的是一個生育了孩子的女人,花了七年時間才把自己的性別一欄更正過來,而期間,她多次被要求提供一份三甲醫院開具的“性別鑒定證明”,證明自己是“女性”。
奇葩證明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證明我爸是我爸”,“證明人民幣不是人為故意損壞”等等,而如今又來一項“證明我是女性”的奇葩證明不斷挑戰人們的接受程度。可即便如此,當事人孔令群到村委會、學校開具了一大疊證明材料之後,身份證仍然沒有如期地重新辦理,她還是因為沒有身份證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各種受阻。
當採訪派出所工作人員時,他們還擺出了一副“確實很難辦”的樣子,可是,在筆者看來,為群眾辦理身份證本來就是派出所的職能所在,無論出現什麼狀況,都不可能以一句“難辦”成為推諉塞責的理由。説到底,不是更改性別這件事難辦,而是相關工作人員有“懶”辦的惰性思想,為民服務意識不強,不願承擔責任,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派出所辯稱是一些基層戶籍民警對性別變更政策理解不透,把握政策有點“教條主義”。那就説明部分基層幹部業務能力有待提高,為民意識也有待加強,他們不能始終“官本位”地認為是群眾來求自己辦事,而應該把自己擺在為群眾辦事的位置上去,不能簡單地要求群眾提供證明。
當事民警也怕辦錯了被追責,所以要求當事人提供“性別鑒定證明”。這樣的説辭太缺乏説服力,權力和責任總是相伴相生,既然身為一名基層幹部,就應該勇敢地把為民解憂的責任扛在肩上,做事要有膽有量,不能把自己的不擔當轉嫁到群眾的身上,增加群眾的負擔。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沒有任何的困難是毫無解決辦法的,只要心中有責任,有擔當,面對困難時,辦法總會比問題多。所以,請每一位基層幹部,既然來到了服務群眾的最基層,就要有迎難而上的動力和求真務實的作風,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台灣網網友:唐蕾)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