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可怕?如果有一天,網路中的言論暴力被搬進現實,你能承受嗎?一段現實版網路暴力測試,結果讓人深思。(北京時間 8月21日)
由於網路軟暴力,從高鐵站女孩被猥褻事件中,名叫李炳鑫的男生無辜“躺槍”,到爆料作家網路上收到上千條威脅和詛咒,再到近日的尹珊珊淘寶店被惡意網路轟炸。可見,雖説網路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平臺,堪比一本百科全書,但是如果運用不當便會成為傷害社會群體的一把利刃。
筆者看來,使用網路語言不恰當,直接會導致現實版的網路暴力,發表一些泄憤的話語、傷害性的圖片、煽動性的言論不僅會讓事件變得錯綜複雜,還會猶如一把無形的利劍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不僅打破道德底線,有損群體正確的判斷力,更會損壞三觀。那麼到底是什麼讓“網路軟暴力”有了滋生的空間呢?
網路群體主要人員構成年輕化,應該是網路軟暴力發生的一個因素。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第22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情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68.6%的網民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且18歲以下及18歲到24歲的網民比例呈上升趨勢。眾所週知,血氣方剛、衝動易怒、涉世未深是這類群體的代名詞,還沒有對整個事件作出理性的判斷,便以英雄主義、伸張正義的角度對一方作出聲討或打擊,殊不知,不理性的做法卻給當事人帶來深重的心裏陰暗面和過度的身心傷害。網路上一句話不和,由於衝動與不理性,還會用各種傷害的語言進行攻擊,這種睚眥必報的想法和做法不僅讓網路暴力升級更會讓事件本身登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網路商業化的助推也使得網路語言成為現實版的“軟暴力”。網路的出現已儼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在網路上交友、在網路上汲取知識的汁液、表達所知所想……但是,為了利益有些事件卻被利益熏心的商家所利用,歸根結底就是商家抓住了網路上網路言論自由,更多的人群需要在網路的虛擬世界去尋找自由、肆意的表達空間,但是隨著表達的“肆意”,會促使更多極端的問題出現,使問題發酵。
再者,價值觀導向,直觀印象把人物或事件直接“定型化”、“格式化”,也促使“軟暴力”的形成。人們常説,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是有的時候眼睛也會成為“欺騙者”,所以在筆者看來,想要了解一件事或是一個人,不能單從他的穿衣打扮或者簡單的幾句言語就給事件本身或者人物下結論,讓純凈的網路世界變成泄憤的空間而變得污濁不堪。
讓我們彼此放下傲嬌、放下不滿和輕狂,重視網路給大眾帶來的共用和方便,用冷靜的頭腦在網路上發聲,莫要讓網路成為泄憤的平臺,更不要讓網路語言成為現實版的“軟暴力”。(台灣網網友:魏曉飛)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