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又一地級市對衡水第一中學(以下簡稱“衡水一中”)在當地的招生行為作出限制。7月9日,張家口市教育局官方網站公佈了《關於對部分外地民辦普通高中學校到我市違規招生的處理公告》此前,河北已有3地級市對衡水一中在當地的招生行為出臺規定。(澎湃新聞網7月10日)
衡水一中並不同於世人所知的衡水中學,衡水一中從性質上來説是一所民辦學校,至於為何會有民辦衡水一中?相信衡水本地人都心知肚明,無非公立學校挂靠民辦學校招生、擴大規模,而民辦學校挂靠公立學校收錢獲利,這在衡水乃至其各轄縣的眾多學校當中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也是當前衡水眾多學校存在的一種普遍情況,公辦與民辦的“強強聯合”已經成為這個“教育帝國”不斷擴張的重要手段。
多年以來,社會各界對衡中模式的質疑之聲不絕於耳,然而衡水中學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的高冷姿態,以極高的本一、本二升學率和大批量出産清華北大生回應外界的質疑。因而,衡中模式也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怪圈,一方面是人們不斷地質疑衡水中學到外地四處“掐尖”,而另一方面是許多外地的家長千方百計也要把孩子送到衡水中學。就在這種飽受爭議和質疑的環境下,衡水中學如同一台能量巨大的吸水泵讓外地的優質生源不斷湧來,這就形成了一種優質生源和高升學率的良性迴圈,因而衡水中學能夠在激烈的生源競爭中始終站穩腳跟,甚至不斷的“擴張”。
反觀衡水本地的教育是一種什麼樣的現狀呢?衡中的成功,也“激勵”著衡水其他學校的不斷改革和發展,衡中模式在衡水地區的各個學校被很好的複製,除了模倣它的管理之外,就是把目光都瞄向了外地,不斷搶優質生源、提前招生、提高入學門檻也就是不斷地抬高學費,而許多家長也很吃這一套,貌似學費越高就代表著教學品質越好,即便再高的學費也願意把孩子送到衡水讀高中。與此同時,由於越來越多的衡水學校向著衡水中學這樣的超級學校看齊,在當地之前存在的相對較“差”一些的二流、三流高中不斷消失,也造成了當地大部分成績平平的學生中考之後無學可上,而要上這些“好學校”動輒幾萬、十幾萬的學費,只能讓這些來自普通家庭的學生望而卻步。一方面是外地生源不斷涌入,一方面是本地學生無學可上或者上不起學,這也是以衡水中學為代表的衡水學校廣受詬病的重要原因。
某種意義上説,衡水中學作為一所示範性重點高中固然創造了教育的奇跡,但在筆者看來,這只是一種偽奇跡,若論對教育的貢獻,它除了每年到各地“掐尖”,又招收過多少資質平平、家境一般的學生?衡水的教育這麼強,為什麼許多衡水的學生無學可上?顯然這是一種唯分數論、唯錢論的教育,這違背了中國歷來提倡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説是偽奇跡,還在於利益的驅動,想上衡水的學校,也並非只有成績好,許多“不差錢”的家庭還是能夠滿足讓孩子上好學校的追求和好學校的“需求”的。而這也同樣形成一種迴圈,高昂的學費收進來,能夠滿足學校不斷的擴張建校,與此同時招生規模能夠繼續擴大,更多的學費也會源源不斷湧來,這種奇跡到底是學生服務還是為利益服務?
筆者認為,衡中模式、衡水一中的招生亂象絕非公平的競爭機制,因為他沒有體現教育的公平性,沒有兼顧到更多的、更廣泛的學生的利益,作為學校這種肩負為國家培養人才的神聖職責之所在,沒有很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創造享受公平教育的環境。形成這種局面絕非某一方面的原因,社會各界或多或少都有責任,教育部門的監管缺失、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目的的偏差、家長們盲目擇校的風氣滋長,要改變這種現狀絕非一己之力、一朝一夕之功。面對近期多個地級市出臺針對衡水一中的招生禁令,衡水一中能否“痛改前非”,筆者深表擔憂,如果各地不能夠強化本地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水準,僅僅依靠這種禁令,恐怕依舊難以控制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如果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的格局不能打破,教育改革不能繼續深化,衡水一中這樣的學校依然會凝聚強大向心力。所以,只有各方行動起來,將改革進行到底,才是真正實現公平教育,平民共用教育的王道。(台灣網網友:雄圖)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