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6時許,放學的鈴聲剛剛響過,15(3)班的陳桂霖、羅舒心和15(6)班的甘文俐準備到公交站坐公交車回家。當她們走到邕武路長嶺坡附近時,發現一名老年男子倒在路邊,此情形讓她們不知所措。這時,幾名男同學走了過來幫忙。幾名同學隨後撥打了120急救電話,救護車到達現場期間,蔣平超一直和120救護車的醫生保持聯繫,三名女生則守在老人旁邊輕聲呼喚老人,想讓老人保持清醒狀態。(4月12日 南國早報)
我國是一個崇尚道德、正義、文明的國家,是一個具有幾千年優良傳統的中華民族。但面對社會上近些年來,老人倒地訛人的事件,卻讓熱心的路人反倒成了在一旁觀看的吃瓜群眾。面對老人跌倒,大多數人腦子裏在第一時間想的不再是趕緊上前去扶,而是腦海裏在打小九九,到底自己該不該過去扶?能不能扶?要不要扶?這值得人們反思。
該文中學生們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扶起老人,並及時撥打120,這樣的行為必須點讚。面對老人倒地,願不願扶是道德問題,敢不敢扶是勇氣問題。從接力相助暈倒老人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學生們在突發事件中的道德選擇,而且也讓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道德風尚得到最大程度的弘揚。可以説,他們為我們樹立了一個道德標桿,也將在潛移默化中激發更多的社會正能量。
傳統美德是可以繼承發揚的。幫助老人,關鍵在於激勵和喚醒人們內心中最美最善的因子,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貫穿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中,做符合道德規範的事,並且讓“好人得到好報”成為一種常態。生命都應得到尊重,扶起摔倒的老人,只是做了每個人都力所能及的事情,説到底就是一個社會道德底線問題。讓“扶老人”成為一種社會主流,不僅要喚回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更應重構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走出信任匱乏的惡性迴圈。如果堅守道德和良知的人多些、再多些,如果逃避道德責任和義務的人少些、再少些,那麼“扶不扶”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熱于助人,尤其是幫助老人,這是我國幾千年來尊老愛幼的最真實寫照。這是道德,是義務,是責任。雖然現在社會上有極個別的案例有負面的影響,但是如果社會真要因此而變得那麼麻木的話,這樣的社會我們應該怎樣生存,我們也會有老的一天,等到我們老的時候,我也希望自己摔倒了會有人把我扶起來。幫助老人本是義不容辭的事,學生們能摒棄這些雜念堅持見義勇為、救人于危難之中的高尚的無私的品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去傳遞。如果大家都以助人為樂、尊老敬老作為自己的道德底線,我們的社會豈不更民主、更文明、更和諧?(台灣網網友:朱仲凱)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