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上海的孫女士發現自己銀行卡上25萬元血汗錢“不翼而飛”。再三追問,13歲女兒小卞承認自己偷用家長手機,打賞給了網路男主播。每次匯款成功後,小卞都會將短信刪除。小卞父母都是外來務工人員,每人每月收入不到5000元(2月21日新華網)
隨著直播平臺上青少年群體日益增多,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高價打賞主播事件也屢見報端。2016年4月8日,福建省12歲男孩為討自己喜歡的主播開心,偷拿母親手機充錢購買昂貴的虛擬物品送給主播,一個月花了近3萬元。2016年10月7日至11月27日,浙江麗水14歲男孩小明打賞5名遊戲主播為其代玩手機遊戲,共計花費3萬餘元。有法律的庇護,可以讓這些無效的賞錢物歸原主,可是類似時間折射出的深層次問題,不得不令人深思。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盲區。在我國唯分數論的教育背景下,無論是在公立學校還是在家庭中,安全教育都嚴重缺失。孩子膽大妄為,把25萬元的全部家底送給外人,不只是由於孩子單純幼稚,更多的因素是安全意識淡薄,認識不到財産損失的嚴重性。顯然,類似事件的普遍發生,最值得反思的是家長。未成人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長的教育引導尤為重要。希望家長在責罵孩子敗家犯渾的同時,也要深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錯在哪。
其次,消費安全令人堪憂。25萬元不是小數目,孩子為何輕易就把錢花出去了?孫女士的支付密碼與手機的鎖屏密碼一致,讓孩子不費吹灰之力就解密成功。孫女士監管不力,粗心大意負有主要責任。但是,如果網路支付的程式不這麼簡單,支付前多一句提醒,事態也許就不會這樣發展。隨著網際網路+的應用普及,不可否認,網路消費給我們帶來很多便。手機支付簡直太方便了,有的支付方式只要一次輸入支付密碼後,再次消費不用再次輸入密碼。支付平臺提供如此便捷的服務其目的不只是為消費者提供方便,也是為了減少消費者的消費顧慮,刺激消費,增加收益。簡便的支付方式隱藏一定的安全風險,需要相關部門採取有利措施為消費者築牢安全屏障。
再次,直播平臺野蠻生長。大家都説眼下最掙錢的職業就是“主播”,這話不假。縱觀那些灰色化生存的網路主播,有膽量、無底線、重迎合、無節制、大尺度、無約束。為了賺賞錢,什麼都敢播,脫衣服,吃玻璃、捅馬蜂窩等等。只要無人舉報,不被監管部門“盯”上,播什麼都會安然無事。網路直播泥沙俱下,直播平臺亂象叢生,不乏淫穢色情、暴力、賭博、詐騙等違法違規資訊,國家相關部門該重視了,不能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
未成年人瘋狂打賞網紅,不能只讓孩子自己埋單。(台灣網網友:李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