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除夕之夜,雲南鎮雄縣15歲留守少年小龍(化名)沒有去看滿天璀璨的煙火,也沒有跟家人互訴衷腸話新年,而是決絕地喝農藥自殺了,自殺的原因令人心痛!(2月3日《春城晚報》)
看了這個孩子留下的這份遺書,就像有一把尖刀深深扎進心臟,是什麼樣的憤恨與無奈,逼迫少年選擇在除夕夜喝農藥自殺,並留下戳心的遺書。作為父母,退一萬步來説,不能給孩子一個開心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至少不能給孩子一個充滿壓力的灰色生活!
愛是很簡單的一個動作,但卻很多孩子從來沒有享受過。一個撫摸,一個擁抱,一聲關愛,還有即使無法回家也可以電話常常聊天,説説自己,談談兒女,有溝通有了解才有愛。孩子就像棵小樹苗,離不開父母的細心呵護,對於留守兒童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是對精神上的呵護。
改革地腳步在繼續,城鎮化轉型,工業化升級,網路資訊發展,但同時也使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偏遠山區根本享受不到改革發展的紅利,致使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傷疤。多少農村家庭的父母為了生計拋子離家打工,孩子們在家艱難地和爺爺奶奶度日,他們心裏有苦難言,思念寂寞孤獨啃噬著幼小的心靈,表面上孩子自殺是家庭的原因,本質上卻是社會問題,就業難、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才是造成這一狀況的禍根!
同時,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也是罪魁禍首,在小縣城鄉村,甚至在一些小城市,戾氣瘴地,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盛行,並且已發展到極端毫無規則可言,導致這些地方的人心態扭曲。試想,一個孩子,還是留守在相對落後而又封閉的地方,讓他以大人那種成熟的心態去面對家庭給他的壓力,是可笑又可悲的。注重教育,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受教育的權利,培養良好的積極的價值觀、健康的人生觀顯得尤為重要。
一次次血的教訓、一個個留守兒童之殤,中國模式的代價不應繼續成為精神之疤,無論是發展地方經濟,還是戶籍制度改革,政府都要設法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為務工人員創造條件,解除種種限制,讓那些遷徙的“候鳥”儘早定居下來,為孩子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精神世界。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要善待他們。凡事不是非黑即白,在管與不管之間,還有愛、溫暖、智慧、期待、包容……讓我們關愛身邊的每一個留守兒童,同時也希望為人父母的能夠好好反思,自己對待子女還有哪些不足。(台灣網網友:孫赫)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