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環保夜校”進村,改變了什麼?

2016年07月05日 17:58:1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1年底,針對農村白色污染、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莊浪縣大力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並在一些村鎮舉辦“環保夜校”,通過培訓環保知識,讓綠色生活生産理念走進農家。(7月5日中國經濟網)

  近些年,關於推動農村發展的戰略一直在持續,不論從政策層面還是中央到地方的扶持力度,都在不斷增大,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關鍵年,各地應該保持一個理性,扶貧也好,建設美麗鄉村也罷,到底應該怎麼辦?這恐怕是當前最應該解決的問題。象這般“農村夜校”的作法或許能夠帶來一些思維定勢上的新轉變。

  扶貧,不能是給錢送物那樣簡單。俗語講,救急不救窮,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味地幫著農民幹著幹那,很容易養一幫子吃飯穿衣的窮漢。這裡不是説我們的農民不樸實,但是,如果一味地拿著這種樸實去做文章,沒有思想的人,聽之任之,姑且一問,扶貧過後,誰能管他們生活一輩子?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共産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靠天,不靠地,作為農民,或許思想頭腦對於新生事物並不是接受的那麼快,但8億農民,也有很多精英草根,諸不知,很多農民工進城後,迅速蛻掉了很多包袱,將艱苦奮鬥發揮到了極致,甚至很多人憑藉著自己的雙手改變了自己的生活。這就是足以説明,農民對於改變的渴望。

  農民進城後,誰來種地,誰來擔負起新農村的建設,這一個沉重的話題,不排除一部分農村要合併,但是合併的農村怎麼管理,仍需要當地人或者新農人去支撐,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熟悉程度,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更何況還有種地。如何改進管理,引導新農民改變生産生活方式,迅速致富這考驗著當地黨委政府的政治智慧和執政能力。從2011年起,甘肅莊浪縣就開設了“環保夜校”活動,截止目前,全縣已有環保夜校31個,每個夜校每年舉辦至少4期500人次的培訓,累計舉辦培訓130多期6.5萬多人次,收到了良好效果。拿當地農民的話説“以前都説我們農民沒有環保意識,其實是我們不懂這些。”短短幾天的課程讓潘小林獲益匪淺:“聽了課以後就明白了,農村的地膜、化肥、牲畜糞便都是污染源”,這就是成效,也為當前的“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如何在農村實施節能減排”“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開展提供了濃厚的氛圍,贏得了農民的支援,或許比那些盲目的給錢送物更有效果。

  “環保夜校”是基層探索農村管理的一個縮影,意義深遠。農民不是不渴望轉變,看看那些拋家舍業去城市打工的農民,就知道,他們拼命地賺錢,無非是想讓生活更好些;看看那些留守兒童的眼神,有誰願意讓自己的兒女少年缺少父愛母愛,只是為了生活不得已罷了。如果農村能好,就近能夠消化人口就業,誰願意不遠千里奔赴打工地。人窮志短,作為地方政府,扶貧要扶到點子上,精準扶貧要做到幫扶有物,更要注重脫貧思想指導,傳經送寶,要從傳經上下苦工,找出一條適合當下農村實際的新路子,讓農民有奔頭,才能換取全面小康的新勝利。(台灣網網友:孫偉)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