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5月20日開始,多地不約而同爆發出了“毒跑道”事件,健身場變得“五毒俱全”。首先受害的便是孩子,這一事件繼“毒奶粉”後再一次牽動了每一個家庭的神經。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家庭的希望,怎樣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對此,成都某學校針對這一事件迅速做出了反應——“拆”!將當初花了50萬元鋪成的跑道拆除。當然,學校給予了如此迅速和堅決的反應是正確的。事關孩子,一點都不能馬虎。可是在此,筆者有一個思考,為何要等到事件發生之後,才想起事後補救?
筆者認為,“毒跑道”事件發生後,大家不僅僅關注的是“毒跑道”本身。近年來,這樣“毒”那樣“毒”為何總是層出不窮?“毒奶粉”事件後,再加強監管,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可是這一切也不能彌補那些因為“毒奶粉”而受到傷害的孩子,國內奶粉業也因這一件事至今是一蹶不起。“毒跑道”事件一齣,國人談跑道色變,就算將毒跑道拆除,那些因“毒跑道”受到傷害的孩子又該如何彌補?如果沒有完整的有力的事前監管體系,繼“毒跑道”後,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裏,還會有各種“毒”事件發生,難道只有等到事件發生後再拆、再補、再監管?
“毒跑道”事件的發生,民眾不僅僅是對橡膠跑道這一行業的懷疑,也是對政府公信力的一種懷疑。對此,相關部門應該引起重視,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事前監管體系,在事件還沒有發生之前,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守護好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台灣網網友:轉角)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