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對提升文物保護水準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16字方針。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這一指示充分顯示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以及習總書記對於文物工作的重視。
華夏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文物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它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燦爛的文明,同時,它作為歷史的記錄者,為後人了解歷史提供重要的資訊,也指引著後人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然而,這些從歷史中走來經歷了風風雨雨的物品的保留卻是十分不易的,它們的存在少則上百年,多則上千年,能保留下來已屬罕見,還原和修復文物更是難上加難,這其中蘊含著幾代文物修復者的智慧與汗水。
前一段時間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拍攝者深入了解並記錄了這些生活在幕後、為文物修復工作貢獻一生的修復者們的生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我們以為本就該是完好無損的文物,其實是他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而一個文物的修復有的甚至需要兩三年的時間。試想,兩三年間,每天對著一個文物不停地思考、修理,只為重現它曾經的光輝,只為保留曾經的文明,這樣的工作需要何等的耐心與毅力啊!
但是,對於文物的保護不僅僅需要文物修復者的辛勤與汗水,同時也需要所有人民一起守護與愛惜。近幾年來關於中國遊客對於文物的破壞的報道屢見不鮮,不僅僅是中國,甚至海外都能見到“某某到此一遊”的刻字,更有甚者在故宮文物上“秀恩愛”,此種做法令人憤慨不已。對於文物的保護和敬畏,不僅僅是素質的展現,而且還是歷史職責所在,當代的我們有責任保護這些文明,讓他們為我們的後世所觀看欣賞。
文物的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工作,這一工作不僅僅需要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同時應該是全國自上而下高度重視、自覺遵守的事情。政府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文物的保護工作,不可懈怠,也要對群眾進行教育,增強文物保護意識。文物保護不僅僅是修復者的責任與使命,也是我們對於中華文明的使命,對於後世的義務。(台灣網網友:楊曉林)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