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轉悠揚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慷慨激昂的交響樂《紅旗頌》……前不久,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大型音樂講座“高雅音樂在校園——交響樂鑒賞公開課”上,演奏者飽含激情,聆聽者如癡如醉,時而沉迷其中,時而掌聲雷動。無論演奏者還是聆聽者,都是這所學校的學生。
“同學們一定要多聽聽高雅音樂,這樣能讓你高尚起來。”人大附中交響樂團藝術總監何曉青老師的話,引得同學們會心微笑。在演奏作品之前,他生動而富有感情地介紹了各個樂器,“圓號像英雄,豎琴像流水,鐘琴像星星……”
高雅音樂有何用?有人這樣問。事實上,不少家長把音樂看作“功利的和弦”,試圖將其變成敲開名校之門的“敲門磚”,敲得開就是“陽春白雪”,敲不開則是“下裏巴人”。其實,高雅音樂之於孩子,既是“有用之用”,可以習得一技之長,提高藝術素養;更是“無用之用”,可為孩子的人生鋪陳底色,助其擁有更細緻入微的生活感悟,更觸類旁通的開闊思維……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是一個音樂愛好者,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正是音樂藝術裏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識”。無獨有偶,在科學史上,有著很多受音樂啟發而豁然開朗的科學家,比如,數學家拉格朗日在教堂聆聽音樂時,萌發了求積分極值的變分法念頭;英國化學家紐蘭茲受音階啟發,發現了原子遞增的“八音律”……就連愛因斯坦也説,在科學思維中,永遠存在著音樂的因素。
養德,開智,審美,育人,人大附中的嘗試給人以深刻啟迪。音樂不是“功利的和弦”,作為世界文化的瑰寶,不要小瞧音樂的作用,更不要將“道之用”小覷為“器之用”,舍本逐末。要知道,在一個人幼年童年的時候,如果能有機會親近高雅音樂,不僅可以涵養多樣化的審美體驗,擁有五彩斑斕的文化生活,更可以潤物于無聲,育人于無形。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24日 18 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