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京華時報:用音樂定義詩歌的鮑勃迪倫為什麼戰勝了“陪跑王”村上春樹

2016年10月14日 13:45:0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原標題:用音樂定義詩歌的鮑勃迪倫 為什麼戰勝了“陪跑王”村上春樹

  鬼才導演托德海因斯曾在自己執導的鮑勃迪倫的傳記片《我不在這兒》,讓6位演員來演繹不同時期的鮑勃迪倫,可謂獨出心裁,也折射出鮑勃迪倫複雜的屬性,民謠歌手、詩人、演員還有畫家。

  但電影畢竟不是真實。就像這部電影裏托德海因斯在鮑勃迪倫還健在的情況,從沒見過迪倫就拍出了此片,也是一絕。因此電影所展現的迪倫與現實有著可愛的距離感。

  迪倫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很多人都會把“大爆冷”放在奪人眼球的標題上。因為多數人一提到鮑勃迪倫,第一反應是歌手,驚訝于一個做音樂的人獲得了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給他的答案是:定義了新的詩歌表達。詩歌,與表達如同迪倫的藝術生命的血與肉。迪倫誕生在一個社會轉型期,西方年輕人在動蕩與自由的年代竭力尋求著反主流文化的旗幟,現代民謠當年自動扮演了這樣一個激進的角色。迪倫甚至被推上了先知的神殿。

  不可否認的是,鮑勃迪倫首先是個詩人和語言大師。這當然建立在迪倫所具有文學天賦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反主流文化中,迪倫將音樂作為自己的武器、戰鬥的檄文。他唱片隨便拎出來一句話便是一句詩。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為真正的男人/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被永遠禁止。

  他早年寫下的那本讓人一頭霧水卻深有感觸的《塔蘭圖拉》,以及那本自傳《像一塊滾石》,至今讀起來依然充滿著詩的質感與意像。“迪倫是最棒的詩人。”美國大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説,“當我聽到那首《暴雨將至》時,我哭了出來。我被他的修辭鎮住了,撼動人心。”

  語言是一種天賦,那些脆弱又堅強、敏感又勇敢的人能輕易獲得。而迪倫恰恰有如此敏感的氣質。他唱片的歌曲裏有象徵主義的苦澀與嚎叫,他把詩歌的形式以及關注社會問題的思想融入到音樂當中。一如普利策文學獎對他的評價,“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産生深刻影響,以及歌詞創作中非凡的詩性力量”。

  與那些被時光沉埋的民謠歌手不同,鮑勃迪倫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一個傳奇,一個神話。在萬千個民謠歌手中,脫穎而出,並非僅僅因為他的音樂,而是他的風格。他的詩人氣質注入了音樂之中,他用音樂吶喊,吶喊又成為一種詩意,於是形成了無法復刻的成功。

  “我不在這兒”是出自迪倫一張沒有正式發行的專輯《The Never Ending Tour》,據説歌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總是在誘惑面前猶豫不決/現在誘惑不再跟隨我/但我已不在那裏/我已遠去。”

  一如六個演員同時表演鮑勃迪倫,他謎一樣的內心很多人無法弄懂。他們弄不懂為什麼鮑勃迪倫能給時代代言,為什麼他能寫出那些震撼人心的歌詞?凡人永遠追不上他的步伐。

  所以,提名N年的村上春樹這次輸給了鮑勃迪倫,並不令人驚訝。村上雖然也懂音樂,甚至是個爵士樂發燒友,但他輸在了時代上。人總是時代的産物,在迪倫身處激蕩著熱血與叛逆的時代裏,以詩人的飽滿赤誠,用音樂的方式向世界宣戰時,村上春樹只是喜歡泡在爵士樂酒吧裏做著文學夢的學生。     

[責任編輯:韓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