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光明日報:鍛造文藝創作的工匠精神

2016年09月13日 13:2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鍛造文藝創作的工匠精神

  當前,“工匠精神”重新回歸我們的視野,成為各行各業追求卓越的代名詞,彰顯出了獨特的時代價值。在文藝界,工匠精神也被關注和熱議,人們都在呼喚文藝百花園中的“大國工匠”。筆者認為,在文藝創作中要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須錘鍊好稟性、耐性、韌性、心性這“四性”。

  錘鍊精益求精的稟性。文藝創作如同耕耘,容不得半分懈怠,唯有滿懷敬畏之情,躬耕其中,秉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度,才能有好的“收成”。古往今來,文藝精品無不是精耕細作、厚積薄發的結晶。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才成就了“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鴻篇巨制《紅樓夢》。今天有一位編劇叫高滿堂,為了創作《老農民》,花了5年時間,走訪6個省,採訪了200多人,才成就了這部史詩般的作品。《詩經》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離開了切磋琢磨的細功夫,只求數量不求品質,粗製濫造,只能徒增文化垃圾。

  錘鍊甘於寂寞的耐性。文藝創作是一場苦旅,靜不下心來,耐不住寂寞,就不可能有所建樹。作家嚴歌苓説她寫作是“自討苦吃”,“一直到現在一天不吃點苦,給自己沒法交代”。也許有人會不理解甚至嘲笑作家的這份癡迷、傻氣,殊不知,“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對所從事的事業充滿虔誠的熱愛,就會全身心投入其中,其間的孤獨與寂寞便不再沉重,反而化作了一種雲淡風輕。在這樣的精神境界下,才會有塵世喧囂中的默默耕耘,才會有眾聲喧嘩中的清凈自守,才會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問世。

  錘鍊鍥而不捨的韌性。藝術創作要經歷一個漸進、漸悟、漸成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實踐、摸索。面對創作過程中的各種瓶頸、挫折,沒有直面失敗的勇氣、沒有鍥而不捨的堅持、沒有迎難而上的決心,就不可能達到“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境界。自媒體人羅振宇非常形象地用“死磕”二字來定義網際網路時代的工匠精神,在藝術創作中,又何嘗不需要“死磕”精神呢?有了“死磕”精神,才會幾十年如一日鑽研、深挖,才會有技藝上的日臻完美、純熟後的推陳出新。

  錘鍊淡泊名利的心性。“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文藝工作者不能簡單地把文藝創作視為賴以謀生的手段,更不能作為沽名釣譽的工具。當前我國的文藝創作可以説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豐沛期,但量的增長並不代表質的提高,真正有情懷、打動人心的作品還不多。文藝評論家毛時安感慨:“在相當多的劇作中,我們看不到藝術家的個人衝動,卻可以一眼看出遵命之作、受命之作的明顯痕跡,看到賺錢撈錢的強烈慾望和非審美的功利慾望衝動。”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文藝工作者不能隨波逐流,而應志存高遠、淡泊名利,把浮躁的心靜下來,認真嚴肅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這才是一名文藝工作者應該有的使命和擔當。

  “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工匠精神不僅是一種創作的態度,更是一種做人的態度。藝品如人品,如果每一位文藝工作者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都能夠錘鍊“四性”,塑工匠精神、講責任擔當,我們的文藝百花園何愁不能繁花似錦。

[責任編輯:韓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