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逼著受傷女兒訓練”,母愛變形背後的愛與痛

2016年06月21日 09:48:0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字號:    

  黃姑娘今年18歲,是浙江杭州一個體校的體育特長生。黃媽媽從小就為女兒規劃好了人生,希望她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被重點大學錄取。今年4月份,黃姑娘在一次比賽中意外受傷,醫生建議不要再做劇烈運動,不然會有癱瘓的風險。黃姑娘想放棄體育,媽媽卻不同意。(6月19日 《杭州日報》)

  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供求關係的結構性變化,導致不少大學生面臨著就業壓力。那些在資源配置中處於優勢地位的重點大學,往往在就業市場更容易得到尊重和社會認同。從“考上大學”到“考上重點大學”,價值追求的轉變,説到底也是社會變遷的産物。

  在利益固化、階層板結的當下,高考依然是許多人不可繞行的獨木橋。作為一種縱向社會流動的渠道,高考為許多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路徑。通過高考尋找一種人生突破的可能性,成為許多普通中國家庭的“希望之燈”。在社會評價標準片面化、社會流動渠道單一化的今天,高考承載著許多家庭難以言説的愛與痛。

  著名社會學家孫立平認為,匱乏的資源、激勵的競爭,會從根本上扭曲人們的是非觀和價值觀。重點大學錄取率不高,通過體育特長生的方式進入重點大學,便成為一種捷徑。只不過,這意味著孩子和家長要付出不為外人所知的艱辛;“逼著受傷女兒訓練”不僅讓女兒承受著身體上的疼痛,也讓她承受著精神上的傷害。

  不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訴求與需要,“逼著受傷女兒訓練”在本質上是兩代人的觀念衝突。從小為女兒規劃好人生的母親,不願意女兒離重點大學越來越遠;不願意承受身心雙重煎熬的女兒,試圖終止體育生涯。依靠文化課難以考上重點大學,“拼命博出一個未來”成為母親沉重的愛。

  許多看似不合情理的事件背後,都隱伏著“沉沒的聲音”需要打撈。黃姑娘的父母來自農村,將辛苦打工掙來的錢全花在她的教育上;她成為全家唯一的希望,在體育特長生的道路上絕塵狼奔。這些沒有豐厚物質財富和優越家庭背景的孩子,改變命運只能依靠自己;父母對子女的愛與關心,以一種無情的方式呈現出來——底層社會的老百姓,難以給孩子們提供社會資本;“只能靠自己”既是一種強大的動力,也是一種沉重的壓力,會讓孩子不堪重負甚至行為失范。

  在成年人的鞭策下,一些孩子無奈地被捆綁在各種各樣的競賽場。一些父母之所以習慣包辦孩子的人生,就在於他們的教育觀念還存在著誤區。“父母心”是無私和溫暖的,卻也會因為功利和算計,上演“變形記”。學會放手,學會與孩子相處,許多家長依然亟需“補課”。

[責任編輯:李學磊]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