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軍事瞭望

長征勝利源自生死抉擇中的引領與追隨

2016年08月24日 12:55:00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成功實踐造就傑出領袖,傑出領袖和黨的領導集體帶領廣大軍民進一步推進成功實踐,這就是中國革命波浪式前進發展的辯證法。長征是氣吞山河的英雄交響,只有廣大紅軍官兵忠誠追隨、奮力高歌,才能奏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樂章。

  長征既是一部苦難史,也是一部勝利進軍史。如同只有經過難以忍受的陣痛才能創造出新的生命一樣,中國共産黨人正是通過長征的磨難和反思,才逐漸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擺脫了被動和困境,獲得了新的生機活力,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光明前景。從紅軍1934年10月16日在華南渡過淺淺的于都河,直至毛澤東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長征是如此緊密地與中國這段歷史聯繫在一起。

  (一)

  列寧指出,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形成這樣的領導集體,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一個基本條件。

  從建黨到開始長征,中國共産黨在13年艱苦卓絕的奮鬥中始終沒有形成成熟、穩定的領導集體。這一時期,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博古先後主導中央工作和大政方針,廣大黨員和紅軍官兵不屈不撓、英勇鬥爭,雖然取得巨大成績,但也遭受了一系列重大挫折。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瞿秋白的“左”傾盲動主義、李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在黨內的統治,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巨大損失,使革命事業始終在勝利與失敗、前進與後退的怪圈中徘徊。

  特別是王明和博古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比前兩次“左”傾形態更完備、危害更大。1931年1月,黨的擴大的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召開,在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遠東局書記米夫的直接干預下,26歲的王明和23歲的博古開始主導中央工作,實行錯誤領導長達4年之久。他們不了解中國社會,缺乏實踐歷練和政治、軍事鬥爭經驗,並把軍事指揮權拱手讓給了根本不了解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特點的共産國際派駐的軍事顧問李德。李德能言善辯,常常引用凱撒、塔西佗、拿破侖等一連串名人的話語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嚇唬和説服他人。他第一次與毛澤東會面時就直接否定了毛澤東的經驗和想法,傲慢地説,遊擊戰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紅軍必須開展常規戰爭,不能放棄一寸土地。李德深受伏龍芝軍事學院盛行的德國軍事理論的影響。他的主張與蔣介石的德國顧問馮賽克特的想法如出一轍。當李德提出紅軍必須用自己的碉堡戰和“短促突出”戰術對付馮賽克特的碉堡戰時,軍事失敗的命運就已經註定。廣昌保衛戰,紅軍傷亡五千多人,這是紅軍有史以來遭受損失最大的一次戰役。隨著戰事發展,紅軍傷亡不斷增多,根據地一天天縮小,被迫進行戰略轉移,踏上了艱難求生、前途未卜的長征歷程。

  長征是黨和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面臨的最為嚴峻的一次生死考驗,要麼生存發展,要麼失敗死亡。它比其他任何結果都更加有力地證明了“左”傾教條主義思想的破産,也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成熟的領袖和正確的領導,以穿透種種思想迷霧和死亡陷阱到達光明彼岸。

  (二)

  真正的領袖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長期實踐中自然形成的。長征初期,中央紅軍按照“鉛筆劃好的路線”直線前進,實施“大搬家”式的戰略轉移,有時打了3天,才走4公里,有時幾天幾夜睡不上覺,精疲力竭,行動遲緩,損失巨大。湘江戰役後,由長征出發時的八萬六千余人銳減至三萬多人,而且仍處於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事實證明,博古等人是不夠格的中央領導人,無法帶領紅軍官兵擺脫險境,走向勝利。黎平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採納了毛澤東的建議,改變了預定的行軍方向,向敵人較為薄弱的貴州北部挺進,初步顯示了毛澤東正確思想的影響力。遵義會議尖銳批評了博古、李德的錯誤領導,並解除了博古在中央負總責的權力。毛澤東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為中央領導核心成員之一。稍後不久,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新的“三人團”,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一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領導集體正在孕育形成,並給中國革命帶來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

  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和擁護,既與毛澤東是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長期擔任重要職務,具有豐富政治軍事鬥爭經驗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與朱德一起鍛造了鐵一般的紅軍隊伍,創建了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即中央蘇區,領導根據地軍民粉碎了國民黨軍隊一系列進攻和“圍剿”,是土地革命戰爭的重要領導者和成功實踐者,代表了中國革命發展的正確方向。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等人帶領廣大紅軍官兵成功進行了三大鬥爭,贏得了長征的勝利:一是與強敵鬥,隨勢而變,快速機動,靈活作戰,積極主動地調動和打擊敵人,四渡赤水,南渡烏江,佯攻貴陽,直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衝破國民黨軍隊重重包圍,取得了對敵鬥爭的勝利。二是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穿越地球上最險峻的峰巒溝壑和荒無人煙的遼闊地區,爬雪山,過草地,忍受饑餓、寒冷的生理極限。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官兵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長征中得到了充分展現。三是與黨內分裂行為鬥,堅持向北進攻創建川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方針和北上抗日的民族大義,堅決抵制了堅持南下退卻逃跑並另立中央的張國燾路線,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統一,為黨所領導的革命大本營、抗日大本營紮根西北奠定了堅實基礎。

  成功實踐造就傑出領袖,傑出領袖和黨的領導集體帶領廣大軍民進一步推進成功實踐,這就是中國革命波浪式前進發展的辯證法。

  【1】【2】

  下一頁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